【专题】做强产业项目引擎 引领龙江经济腾飞
整合资金,充分开发利用资源,龙江人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大战略在黑土地上演绎出一个跨世纪的传奇,省级财政整合投入资金26.2亿元,建设的51个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如颗颗珍珠镶嵌在龙江大地,放射出灿烂光芒。一个个以高产、示范为引领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撑起现代大农业的美好蓝图。
高效增产技术云集园区
走进现代农业示范区,你就会感到项目区的科技含量,技术的综合配套运用,处处彰显大科技无穷魅力。
在绥化市北林区水田示范区兴和灌区,一座白色的建筑物非常醒目。北林区农发办副主任马先才介绍,这是刚刚建成的盛昌水稻催芽育苗中心,今年开春已经投入使用,为周围的12万亩水稻提供大棚育苗服务。
为什么要搞大棚育秧?马先才说,所谓大棚育秧就是“工厂化育秧”,是近年我省主推的一项农业高效增产技术,可增产15%以上。盛昌育秧是在财政支持下建设起来的,总投资200多万元。
据介绍,仅两年间,北林全区淘汰了延续几十年的水稻小棚育秧做法,全部采用大棚育秧,共建成育秧大棚11.6万平方米,仅此一项,就将增加水稻产能达70.5万公斤。此外,还重点推广应用玉米密植栽培、大豆小垄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一批高效适用技术。
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黄玉凡介绍,2011年,以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平台,全省整合各类资金8.07亿元,在全省水稻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生产组织化、集约化程度较高,增产潜力较大的县市、区,集中建设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70处,目前已全部建成,可为970万亩水田提供优质芽种,按照亩均增产15%计算,预计今年可增产水稻6.4亿公斤。
除了在育秧环节下功夫,庆安还在旱田地区大力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2011年,全县共推广10万亩110厘米大垄、垄上双行精量点播技术,玉米平均亩产达750公斤,亩均增产120公斤。
据统计,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广水稻、玉米、大豆、小麦和马铃薯等5大作物10大高产栽培技术,2011年的推广面积达到了1.58亿亩,在各类示范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科技集成发力功效显赫
“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我省大规模建设的农业示范区集成现代科技,起到了示范作用,成为农民心中的“样板”。
据介绍,近几年,省级财政累计整合投入资金26.2亿元,在富锦、海伦等31个县市、区相继辟建了51个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示范区内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物质装备精良配套、体制机制科学顺畅、集成技术综合运用、多重目标整体显现。
密山市蜂蜜山大型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实行玉米小垄密植栽培技术,亩产增幅12.8%;绥化北林区水田示范区辟建了水稻杂交育种及良种繁育、两段式育苗超高产栽培等5个科技园区,建立了水稻研究中心和2个测土配肥站,推进良种选育、测土配方施肥、钵体育苗摆栽、机械插秧等关键性技术组装集成,项目区水稻亩增幅30%。
田平了,地松了,渠通了,路畅了,农机与农艺结合、科研单位与农民群众结合、创新研究与成果转化结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物化支持,良种、良法在示范区“扎堆”应用,集成推广。
东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八一农大等农业科研院校还以“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形式,在项目区与农民合作共建示范田,引导和培训农民科学种田,推广研究成果。目前,全省各示范区内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直观、迅速、有效地传播到农户当中去,实现了科技措施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目标。
政策牵引资金多渠汇流
“这么多年,这么多的政策和资金都集中到一个项目区,这还是第一次,看来还是拧成一股绳才能办大事。”宝清县北岗村委会主任说:“过去大家分头向上争取,资金争取回来后又东一撇,西一块,你干你的,我干我的,结果啥也没干成、没干好。自从开始建设这块示范区,凡是能投到示范区的政策和资金都投进来了。”近年来,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牵动,宝清县共整合财政、国土、交通、农开等多项资金,不仅建设了高标准合作社,而且推进了项目区新农村建设。
2008年以来,省级财政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整合国土、水利、交通、农业开发、林业等相关资金集中投入,本着“性质不改、用途不变”的原则,采取“拼盘”形式将一些专项资金向示范区倾斜,综合推进示范区建设。省财政在组建现代农业示范区过程中,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为引导,通过省级预算安排、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市县配套投入、吸引金融部门投入及农民自筹投入等方式,累计整合16.7亿元投入示范区建设。在财政政策的积极引导和各级政府与部门大力扶持下,示范区内广大农民群众和企业、金融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不断高涨。
数字最具有说服力。“十一五”时期,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三农”资金840.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近年来,省级财政累计整合投入资金26.2亿元,建设了51个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新建水稻育苗小区2508个,大棚11.4万栋,新建智能化浸种催芽车间70处,使2410万亩水稻实现了工厂化浸种催芽。
来源: 黑龙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