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 粮食增产的“变形金刚”


时间:2012-06-20






  “灌水渠成千藕耕”,六月中旬的绥化市北林区正处于农忙时节。在北林区秦家镇民兴村,农民王兴江正蹲在自家地头看护露出水面的油绿庄稼。田里的秧苗已进入返青期,连日的降雨使这里的好多地区内涝,但位于综合开发试验区的稻田却无内涝之忧,缺水有供水渠,水量过大有排水渠,插完秧后稻农就过上了“悠哉”生活。

 “以前用水七八天,现在用水一袋烟。”王兴江对综合开发很有感慨。以前这块地种玉米,后来为了多收益改水田种稻。刚改那几年,为水的事儿没少闹心,那时渠也不行,明明上游在放水,但户户都抢着灌田,加上中间“跑、渗、漏”,好景没维持几天。为争水,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亲戚、朋友反目的事儿常有。自从开展了农业综合开发,水、电、路一路畅通,解决了大问题。

 “咱北方,插秧前泡地没供水渠不行。”北林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人站在闸门前,讲解着水渠的功用。开闸放水到田间地头节省了大量时间,而且解决了“跑、渗、漏”问题,既节约了水资源,又缓解了水田泡地用水紧张的局面。与之配套的电和路,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北林区的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全面完成,效益凸显。“如果把传统农业比成勤劳肯干的产粮巨人,那么,综合了农、林、水利、科技多种利器的综合开发就称得上是‘变形金刚’,不仅大幅提升了种地的经济效益,也使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提高。”这位负责人形象地比喻。

 “农业综合开发率先走在农业发展的前沿,向传统农业发起了挑战,坚持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农业、林业、水利、科技配套组装,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北林区区委书记李元学这样说。

 北林区有耕地308万亩,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全区粮食产能持续攀升,实现九连增,到2011年粮食总产实现35亿斤,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成绩的取得,农业综合开发功不可没。

  据北林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从1990年松嫩平原首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启动到现在,北林区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04个,累计改造中低产田71.11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4.43%。修建排水渠系796.62公里,建农机合作社12个,建温室112栋,大棚8629栋,推广应用农业先进技术18项。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彻底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项目区累计增产粮食10.64亿公斤,增加肉类106万公斤,增加鲜菜1617.62万公斤,农民人均收入平均高出非项目区26%。通过综合治理,项目区经受住了几次历史上罕见的旱灾、涝灾、风灾、低温、寡照等自然灾害的考验,实现了灾年农业不减产、农民保增收。

 在绥化市经济开发区,雨润大众肉联算得上是“重量级”企业。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前身——赛利肉联厂是一个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持的项目。当时,有关部门投入政府间贷款3000多万元,扶持上马年屠宰生猪200万头、肉牛3万头的生产能力。与南京雨润公司合作重组后,更名为大众肉联公司,年创产值10亿元。绥化市金龙油脂有限公司、绥化市黑龙米业、绥化市鼎鑫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均是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扶持下成功转制,走出困境,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通过扶持,农业综合开发打造出一批农业产业化集群,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转变。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还加大了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呈现出了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促进了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北林区新天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从创办之初的100万元规模,发展到目前总资产达3490万元,设备总投资3000万元。北林区永安镇永兴村的大成福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2008年创立之初,就面临着资金链断裂举步维艰的困境。2008年和2011年,农发办两次注入资金,使其快速翻身并迅速发展,目前已发展成四个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10500亩、入社农民人均年收入实现6000元。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