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投入巨资装备现代大农机 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双第一


时间:2012-06-26





 黑龙江日报6月26日讯 截至目前,全省农村农机装备总投资170.3亿元,是建国到2007年58年总和的2倍。全省农村农机总动力达到3400.7万千瓦,比2007年增长47.2%。全省新组建投资千万元以上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558个。全省新装备180马力以上拖拉机3606台。我省农机保有量、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都位居全国之首。

  这是2008年以来我省农业机械化交出的一份成绩单。正是这样一系列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成绩,为推进我省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全省粮食总产平均每年以100多亿斤的速度增加,使我省成为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全国“双第一”的省份。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从2008年开始,我省就坚持把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战略举措,投入巨资装备现代大农机,千方百计组建农机合作社,集中力量打造农机制造业,使我省农业机械化跨越发展,并一直在全国一路领先。

  重点装备“大马力”

  为加快“小四轮”生产向全程大机械作业转变,近两年,我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和农民投入能力增强的机遇,启动实施农业机械化战略工程规划,将农机装备向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倾斜,优先支持大马力拖拉机,提高深松整地水平,建设土壤水库,增强抗旱涝能力;优先发展水稻插秧机,降低劳动强度,确保水稻插在高产期;优先配置玉米收获机,加快收获进度,为秋整地抢农时创造条件。

  据统计,仅2011年,我省就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亿元,吸引农民自筹资金近28亿元,共购置大中型农机设备51629台套,直接受益农户48639户,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截至2011年末,全省农村农机总动力达到3400.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2%。全省水稻插秧机增加1倍多,玉米收获机增加近4倍。

  在应用大农机的发展进程中,我省坚持农机与农艺融合,推进大农机由旱田向水田拓展,机械化生产环节由整地、播种向种管收全程延伸。2011年全省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9.8%,比2007年提高6.5个百分点。水稻、大豆、小麦等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农机化发展之路独具特色

  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农机合作社为龙头,引领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我省探索出的具有龙江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

  2008年,我省开始试点组建1000万元农机装备规模的现代农机合作社。到2011年,我省利用银行贷款、政府投资、农民自筹等三种方式筹资,建成了558个现代农机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的总投资达到75亿元,其中国家安排的农机购置补贴只占10.5%,而我省财政投入占36.7%,是国家投入的3.5倍。

  558个现代农机合作社覆盖全省1170个村,自主经营面积近300万亩,代耕、代播、代收面积达5200万亩,其项目区内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平均达到96%。合作社农机装备由过去的以国产农机具为主,发展到大部分采用世界上先进的智能化、信息化的农机具。并且建立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积累的运行机制。

  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加快了我省由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耕作制度转变的步伐,在土地耕暄,集中规模经营、提高作业标准等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发展速度全国最快

  紧跟我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我省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建设也一再提速,当前,其发展速度已在全国领先。

  2010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将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业列为十大产业之一专题推进。经过两年发展,目前,全省已建设总面积1110万平方米的六大农机产业园区,即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大庆、七台河、农垦松花江农场等6个农机园区。园区引进了爱科、迪尔、洛拖等国内外知名的农机制造企业41家。2011年末,全省农机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4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8%。

  如今,我省这个老农机生产基地已重新焕发生机。哈尔滨东金戈梅利公司、美国爱科大庆公司、美国迪尔哈尔滨公司、挪威格兰大庆公司、洛阳一拖齐齐哈尔公司等一批大型企业已在我省建成投产。省内自主研发的与100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的大中型农机具,已投入使用。

  今年,我省确定了17项农机制造业的重点项目。目前,有16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共完成投资5.3亿元,占今年计划投资的30.6%。与其他产业相比,我省农机制造业的项目开工率、资金投入、资金到位率都名列前茅。

  未来几年,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将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为目标,着力在加大投入、组建合作社、配置大机械、完善服务体系、做大制造产业上下功夫。预计到2015年末,全省农村新增农机总动力1000万千瓦,使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2%以上。全省主要粮食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为把肥沃的黑土地建成国家可靠大粮仓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东北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