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水县开展劳务输出工作网络 打造务工"品牌"纪实


时间:2012-07-04






  “儿子又邮钱回来了!”明水县农民刘占江的父母拿着联名的银行卡,乐得合不拢嘴。几年前刘占江在朋友的鼓动下外出打工,现在在深圳一家公司工作,一个月能拿到3500元工资。今年以来,明水县和刘占江一样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超过6万人,生龙活虎地活跃在全国各地,年务工收入高达3.3亿元。

  外出打工成潮流

 “三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六个月干闲”,这是过去明水农民的生活状态。为了改变农民的传统意识,把大量富余劳动力从土地和种植业中分离出来,明水县组织政府工作人员深入农户,向农民宣传外出务工的好处。“出去一个劳动力,等于多种10亩地”,身边的例子形象生动,不由得闲在家里的人不心动。

 随着外出打工人员增多,改变在悄悄发生。外出打工的农民腰包日渐鼓了,房子盖漂亮了,穿的戴的都“时尚”了,生活更宽裕了。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潮流。如今在明水县,外出务工1年以上人员已占到输出总数的50%。一些农民工还由“候鸟式”输出转为常年输出,相当数量的农户举家迁入城市。

 培训铸就金手指

  初中文化的郑丽霞告别土地进城扎根,从给别人做服装到拥有自己的公司,前后用了10年时间。如今,她的公司一年能生产出30余种款式的服装,产品销往国内大中城市。41岁的她感慨地说:“没有当初培训机会,我可能现在还是面朝黑土背朝天。”

 “农村劳动力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外出求职成功率不高,不能适应就业需要,一直是制约农民劳务输出的重要原因。”明水县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负责人这样说。

 为了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素质,明水县设立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统筹组织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整合培训基地9个,有近20个工种,仅今年全县就通过各种途径培训农民超过5000人。在乡镇设立培训中心,充分利用农闲季节,重点设置了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建筑加工等课程,对青年农民进行“定向”和“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务工人员劳动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

 “集团输出”成亮点

  前几年,明水县近80%的务工者通过亲友、熟人介绍。而今年,只有30%的务工者通过亲友介绍或其他途径外出打工,近70%的务工者则是通过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培育劳务品牌,发挥品牌效应,依靠品牌促规模,是明水县有组织劳务输出的一大亮点。每年,输出的保安人员收入就达4000多万元。目前,“明水县保安”、“明水县建筑工”等已成为响当当的劳务品牌。

  劳务输出工作网络延伸到乡镇村组。全县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工作网络,同时,在政府及部门驻外省机构建立了劳务信息收集反馈制度,及时把劳务信息发回县内,并建立了多个乡级和村级人力资源市场,有效地促进了明水县劳务输出从“游击队”输出到“集团军”作战的转变。

  来源:黑龙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