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旅游业发展强劲 去年旅游总收入达458.9亿元


时间:2012-10-22





  东北网10月22日讯 一个曾经“不起眼”的小产业在短时间内迅速晋位。充分利用资源的稀缺性与垄断性,一业兴带动百业旺。近几年,我市旅游业迅速发展壮大。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57亿人次,年均增长17.9%;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313.9亿元,年均增长25.5%。2011年旅游总收入达到458.9亿元,相当于全市GDP比重的10.8%。

  我市先后被评为中国“十佳宜游城市”、“十大节庆城市”、“十大品牌城市”、“十大避暑旅游城市”。去年被全球网民评为“中国旅游城市”第一名,被亚太旅游组织评为“大美湿地城市”。

  未来,旅游业的引擎作用更加明显,哈尔滨将被打造成世界冰雪名城、中国避暑名城、中西文化名城、北国山水名城、国际音乐名城,旅游业将发展成为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龙头。

  产业定位产业体系更加明晰

  去年年初,我市首次召开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今年9月,我市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近年来,我市提出“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发展理念,坚持旅游开发与城市发展相统一,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努力改善城市形象,提出做大“冬季冰雪”、“夏季湿地”两道旅游“大餐”新要求,全市上下基本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大旅游工作格局。

  在此要求下,我市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到目前为止,全市有各类旅游景区点338家,其中国家5A级旅游区1家、4A级旅游区10家、S级滑雪场13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有星级酒店95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23家、三星级55家;有旅行社267家,其中入境接待旅行社231家、出境组团旅行社36家;12所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有8所旅游职业学校和两个旅游培训中心;有经过资格认证的导游人员9432人,取得导游员等级资格的206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00多万人。

  大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几年来,我市相继编制完成了《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万顷松江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松花江黄金旅游带规划》、《哈尔滨乡村旅游规划》等多项规划。

  在规划指导下,我市推进了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特别是去年,举全市之力投资近百亿元,推进“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建设;投资近亿元推出冰雪大世界的实景演出、雪博会的都市雪乡和冰灯游园会的冰雪园林艺术等全新项目;投资12亿元完成了中华巴洛克二期保护改造工程;投资4亿元加快了亚布力镇、金龙山镇等旅游名镇建设。

  我市突出抓好年计划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年底前,黑龙江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将完成200个农家小菜园和景观长廊等主景区建设工程;伏尔加庄园二期将抓紧完善餐饮服务、游客中心等配套功能;呼兰河口湿地公园将加快启动冬季项目建设;哈尔滨温泉养生度假小镇将抓紧规划设计,争取明年初项目开工建设。

  “冰城夏都”形象靓丽凸现

  近几年,通过节庆活动、媒体宣传、专业营销、区域合作等形式,我市旅游形象实现了从“冰城”到“冰城夏都”的嬗变,“冰城夏都”知晓率由65.9%升至89.3%。冰雪旅游稳居全国之首。

  我市冰雪旅游是国家旅游局推向世界的35个王牌产品之一。哈尔滨冰雪节已连续举办28届,形成冰雪艺术、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经贸四大板块,是世界四大冬令盛典之一。

  我市避暑旅游位列全国第二。继去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哈尔滨松花江湿地旅游文化节后,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创造性举办了以“湿地节”、“啤酒节”、“哈洽会”、“哈夏音乐会”和“五花山赏秋节”五大板块为主要内容的“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文化旅游系列活动。

  系列活动自6月启动以来,取得了良好效果,炒热了哈夏避暑游,出现了“一房难求”、“一车难求”、“一票难求”的火爆景象。亚太环保协会、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等机构评选出“2012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哈尔滨排名全国第二。

来源:东北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