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三九第一天,绥芬河的气温已经降至零下23摄氏度。民谚说,三九四九,棒打不走。可是,记者在绥芬河市边境经济合作区一期工程建设指挥部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室外鼓风机轰隆作响,部分桥涵管线正在进行除冰作业。指挥部设在民宅,工作人员把小土锅炉烧得旺旺的,挂在墙上的施工晴雨表也按天插满了红黄小旗。
扩区 突破发展瓶颈
2011年末,得到边境经济合作区扩建批复的绥芬河市再次发力。绥芬河市边境经济合作区一期基础设施工程破土。这个被绥芬河人称做“一号工程”的战役在打响的同时,市领导积极帮助解决资金难题,先解决了1000万元贷款作项目启动金。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更是从那时开始便没有了休息日。动迁、规划、环评、能评、施工设计、监理单位招标紧锣密鼓。
4月至11月是绥芬河的有效施工期。然而2012年雨天之多,雨量之大,为历年所罕见。有效期施工不到100天,加之地质复杂,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拿出超常规举措,才能确保建设如期进行,曾经在雨后晴天的一个晚上抢工期时连续用坏了2台挖沟机,最多时工地上800多名施工人员、170多台挖掘机和平整土地设备一起上,机器轰鸣,人头攒动,场面壮观。管委会只有8个人,办理扩区报批手续、协调办理环评、能评、审图、规划、设计、勘探,每个人都学会“分身术”,在急、难、重面前勇于上阵。
在采访时,记者和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副主任刘俊文一同在指挥部烤着火炉,坐着的椅子直嘎悠。刘俊文说,指挥部的办公桌椅全部都是二手货。这也是“一号工程”的一大特点——把钱用到刀刃上。从原料采购到工程施工,管委会严把质量关,处处精打细算。回填土节约几百万元;几家不同通讯单位用一个杆架设不同电缆,节省三分之二的费用;建设需要沙砾,管委会想起北寒村有废弃的石屑,经监理单位检测后,用石屑替代,使每立方米的造价由130多元降到30多元,仅此一项就节约500多万元;铸铁管道改成符合质量要求的PE管,节约400多万元;几条街管沟由两侧调整到一侧,改河道节约土地6万多平方米。
截至目前,一期工程中,四平方公里的龙江进出口加工区在100多天的有效施工期里已完成项目的70%。2013年9月末前将完成一期工程的全部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企业即可入驻开工生产。
刘俊文说,隆冬季节,大型器械难以作业,目前除部分桥涵管线在进行除冰作业外,大型机械设备都进入维护保养期,磨刀不误砍柴工,开春就上马。
每次站在一期工程4平方公里的工地上,张永利未免唏嘘不已。作为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指挥部发展和经济合作部副部长,张永利深有感触,“把‘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视为绥芬河改革开放的第一个载体和平台并不为过,因为它承载着绥芬河市政府及企业界人士和普通市民强烈的改革开放意识、美好梦想和辛勤汗水。
张永利说,“如何结合绥芬河的实际,细化边境经济合作区的产业规划布局,鼓励国内客商来边境经济合作区投资兴业是我们长期的课题。”目前,绥芬河市正在新扩展的边境经济合作区一期工程上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是建设龙江进出口加工园区,重点围绕俄罗斯资源和俄罗斯市场需求,以木材、食品、建材、机电、家电、电子产品和轻工产品为导向,发展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
服务 做好做实赢口碑
两腿齐动,跑得快。在边境经济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招商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副主任刘俊文说:“招商工作从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成立以来,就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修订了《绥芬河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出台了2012年边境经济合作区土地优惠政策。”
绥芬河拥有境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是中国最大的俄罗斯木材进口集散地。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已被纳入黑龙江省市共建的十大重点园区之一,是推进黑龙江“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战略的重要平台。随着绥芬河被确定为省直管体制改革试点,综合保税区、国家边境经济合作区、中俄跨境经贸合作区的建设,使这里成为了优惠政策叠加、资金聚集的洼地,吸引了大批著名企业的目光。已经开始招商的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在免税、减税、缓税“三重叠加”的政策吸引下,刚一建成,就吸引了60家国内企业加盟。
政策优势固然是吸引企业的主要原因,但优质的服务更不可缺。对此,达远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深有感触。这家入区企业负责人来自吉林,对绥芬河市可谓人生地不熟。为促进项目抓紧建设,合作区管委会为企业着想,为企业边平整土地边办理项目建设前期手续。派专人负责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不仅如此,管委会还帮助企业厂区修便道1200米,接入施工临时用电,联系推土机、运土车等设备,找回填土。曲美家具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开工之初,面对的是大片的一人多高的荒草。为了赶工程进度,管委会负责出人用除草剂,反复六次为企业平整场地,达到了企业要求。
服务为先为入区企业着想,边境经济合作区也就有了吸引力。随着龙江进出口加工园区的建设即将峻工,目前已吸引300多中外投资者和企业到园区参观考察,有投资意向的投资者达42户。截至目前,签订入区产业项目24个,签约额35亿元。刘俊文说:“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中的重大项目有4个,投资28亿元的宽标轨铁路专用线项目、投资75亿元的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项目、投资6亿元的中林友谊木业项目、进口俄罗斯海产品深加工项目。”
前景 经济发展新载体
2012年8月23日,龙江进出口加工园区获省政府批准享受省级开发区待遇。2013年10月左右,新建园区内的隆利源木材加工项目、维多宝食品加工项目、达远食品加工项目将投产。到2015年,龙江进出口加工园区将全面达产达效,4平方公里范围内将安排产业项目50个,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85亿元,届时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75亿元,利税15亿元,真正成为我省对外的开放先导区、政策试验区、产业示范区。
2013年,为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以建设“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的龙江进出口加工园区为龙头,继续打造面向全国服务龙江的对俄进出口加工基地;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打造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打造闻名全国的木材加工、储备、交易、物流木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国际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东北亚物流产业集群;做好新兴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实施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战略,填补园区高科技产业空白;稳步推进进口俄罗斯石油化工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打造进口石化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为五年再造一个绥芬河提供经济发展新载体。
结束采访,记者从建设指挥部放眼望去,施工现场银装素裹。但建设指挥部门温暖如春。绥芬河人说,只等着开春,冰雪消融,大地回春。是的,三九已至,春已不远。
链接
1992年,国务院批准在绥芬河建立规划面积为5平方公里的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随着边境贸易的迅速发展,2011年,5平方公里的合作区内已经云集商家166户。为了进一步发展,绥芬河提交扩建申请并获得批复,准许扩建16.5平方公里。边境经济合作区规划布局为“六区一中心”,即龙江对俄进出口加工产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国际物流产业园区、进口化工产业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进口木材战略储备园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投资服务中心。
目前,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区内企业达到303家,固定资产投入累计31.8亿元,基础设施投入累计18.69亿元,培育形成了木材加工、IT、服装、食品、现代服务业等5项基础产业。”自创办以来,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在充分运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的同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先后制定了关于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土地开发、金融税收等一系列更为优惠和灵活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了政策优势,提升了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外商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促进了合作区的建设与发展。
来源: 绥芬河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