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2012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对于牡丹江市爱民区73岁邵本科老人来说,这个冬天却是暖的:低保补助提高了60元,还享受了10个月差额补发,民政部门又发放了1000多元的冬季取暖补贴和7000多元医疗救助金。
他高兴地说:“我和老伴都没有退休金,我还身患脑血栓等疾病几次住院,在家里最难的时候党和政府帮助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现在觉得很知足、很幸福。”邵本科一家只是我省社会救助工作的一个缩影。截至2012年底,全省已有近400万城乡困难群体享受到社会救助带来的实惠。
核实动态信息拒绝“人情保”
去年我省启动了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从2012年 1月1日起,全省城市低保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分别增长了24.9%和19.3%;农村低保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分别增长了27.3%和37%;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增长35.8%和31.6%。此次提标是低保建制以来提升幅度最大、投入资金最多、困难群众受益最大的一次,同时也标志着我省困难群众保障标准调整进入了科学化、制度化轨道。
据省低保局负责人介绍,为了保证应保尽保和对应退尽退,将要核查的低保人员身份证号加密后送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计算机检索比对查看享受低保的人员中是否有人已经享受了养老保险;通过到公安部门的比对,查看是否有人户分离、人员外迁仍继续享受低保的情况;通过到殡葬部门比对,查看是否有已经死亡但仍领取低保的情况。
目前全省各地普遍建立了信息系统核对与手工核对相结合的跨部门信息共享的居民收入信息比对机制。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单位的哈尔滨市,近两年通过建立比对机制实现了对低保家庭户籍人口变动、家庭收入和财产变动情况的及时监控,检出不符合条件人员环比下降2. 6%,检出未如实申报收入的家庭环比下降1.1%,确保了救助政策公平公正实施。
专项救助“雪中送炭”解危难
2012年是我省临时救助工作落实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和步入规范化发展的第一年。围绕因病、因学、因意外伤害、因重大事故等救助类型,全年救助困难群众16.39万人,使困难群众突发事件和刚性支出造成的生活困难得到了及时有效解决。哈尔滨市香坊区农村村民马学贵家中失火,三间砖房被大火烧光,临时救助使其当天就得到了生活必须品,解决了燃眉之急。在充分发挥了临时救助制度救急救难作用的同时,我省还将就学救助纳入到临时救助范畴,投入资金3079万元,圆了16794名贫困家庭大学生步入高等学府的梦想。
就在这一年,《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将救助范围从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扩大到了低收入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老年人,取消了住院救助起付线,提高了救助封顶线,明确了“资助参保参合、住院救助、门诊救助、重特大疾病救助、慈善救助”五位一体医疗救助模式。目前全省政策范围内救助比例达到55%,最高救助封顶线达到5万元,83%的县(市、区)建立了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运行机制,实现了困难群众“随来随治、随走随结”的多年企盼。
为低保边缘群体擎起救助伞
近几年,我省在巩固和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的同时,逐步将救助触角向低收入困难群体延伸。目前,各县(市、区)已基本建立了低收入家庭救助档案和数据库,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救助、临时救助、“两节”期间一次性生活补助和医疗救助“四位一体”救助政策。2012年享受临时救助的困难群众中有近70%为低收入家庭成员,医疗救助政策覆盖全部低收入家庭老年人和重病患者,省政府连续四年每年筹措“两节”期间一次性生活补助资金近7000万元,年救助城乡低收入对象达130多万人,确保低收入家庭温暖过冬。
随着全省社会救助的工作触角逐步向低收入家庭延伸,基层社会救助的服务对象和工作内容大幅增加。为确保民生政策在基层得到有效实施,2012年全省共落实3900万元,为乡(镇)公共服务中心和县(市)社会救助经办机构配备965辆社会救助专用车。据了解,工作用车的配备,使每个乡镇公共服务中心每天节省工作时间3小时,多走访20户低保家庭,减少了工作人员因交通不便在外住宿费用,从根本上解决了我省农村地域广阔、村屯分散、交通不便、入户核查难的迫切问题。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