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5000辆车试用DFR


时间:2013-01-18





  黑龙江新闻网讯 哈市空气质量预报显示,哈尔滨已连续10天为雾霾污染天。省环保厅专家分析指出,空气污染是因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和冬季取暖、汽车尾气等污染源集中排放等因素叠加造成的。

  日前,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学的十几位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经多年研究和实际应用,成功研发生产出的高科技产品陶瓷基金属磨损自修复材料(DFR)“发动机医生”。哈市已有5000辆车陆续首试DFR。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发动机有害气体排放降低40%、颗粒物排放降低30%。

  据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技术研究所孙强教授介绍,DFR材料是一种粉末状物质,加入车辆润滑油或润滑脂中,进入机械内部摩擦表面,在接触点上进行超精研磨,清理氧化物、油垢和积炭。“简单地说,汽车发动机缸体经过长时间活塞运动会出现磨损,导致发动机出现漏油、串气、冒黑烟、烧机油、燃料燃烧不完全,都会产生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DFR材料就是加入汽车发动机内的‘工业味精’,它可通过超精研磨,清理氧化物、油垢和积炭,提高发动机的密封性能,使油料、燃气燃烧充分,从而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降低颗粒物排放和节省燃油,从而减少由于发动机尾气排放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空气污染。”

  黑龙江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张存德主任告诉记者,DFR材料适用于各种型号的柴油机、汽油机以及各种机械设备,如铁路机车、汽车及附属设备;飞机、各种客货车辆、四冲程摩托车及各种发电机组等。专家论证结果为,通过对在用汽油车和柴油车添加该产品前后污染物排放的实际检测表明,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有较大程度降低。参加测试的燃气公交车、捷达汽油车CH平均减少了54.54%、CO平均减少了82.36%,NOx平均减少了91.43%,气缸压力平均提高了14.1%,参加测试的柴油车烟度最高降低3倍。去年6月10日-7月10日,省环保厅、哈尔滨市环保局联合组织了DFR材料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黑龙江省汽车尾气污染治理示范项目现场公开测试”,结论为:柴油发动机添加DFR材料前后污染物平均降低91.2%;汽油发动机添加DFR材料前后CO平均降低13.04%、NO平均降低28.86%;添加后行驶8000公里测试,平均节油13%。

  据张存德介绍,目前,哈市有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公务车等约5000辆,陆续试用了DFR材料,经过一段时间运行试用后发现,发动机有害气体排放、颗粒物排放都明显降低,下一步将考虑推广应用问题。

  汽车尾气是PM2.5祸首

  日前,哈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的模拟室外监测环境试验结果显示,哈市PM2.5的形成来源中,汽车尾气排放烟尘已超过冬季供暖,占PM2.5成分来源31%,供暖期燃煤排放占29%,其余40%为地面扬尘、建筑施工扬尘、生物质燃烧和工业粉尘等。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末,哈市汽车保有量达97万辆,年增长14.3%,由此带来的尾气排放量也连年增长。今年,哈市机动车保有量将突破百万大关。据环保部门分析计算,如果按每辆车平均行驶5万公里(营运车15-30万公里),每辆车按小型汽车,5万公里消耗燃油3吨计算,每吨燃油产生3.08吨二氧化碳,97万辆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最低896万吨。汽车发动机应用DFR材料燃油节省率平均为13%,按次节油率计算,哈市汽车发动机每年至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7万吨。哈市汽车应用DFR材料可节省燃油、燃气至少37.8万吨,折合人民币20多亿元。

  汽车尾气对人体危害大

  汽车等机动交通工具在使用过程中消耗大量矿物燃料,这些燃料的燃烧产生大量有害微粒,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硫化物、颗粒物(有机铅、炭黑、油雾等)、臭气(甲醛、丙烯醛)等。一氧化碳可经呼吸道进入肺泡,被血液吸收,与血红蛋白相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削弱血液对人体组织的供氧量,导致组织缺氧,从而引起头痛等症状,重者窒息死亡。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含量较少但毒性大,可致人患肺气肿。此外,汽车尾气中还发现有32种多环芳烃,包括3,4-苯并芘等致癌物质。当苯并芘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12ug/m3时,得肺癌的人数会明显增加。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它和大气中的其他成分结合就形成光化学烟雾,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刺激眼睛,引起红眼病;刺激鼻、咽喉、气管和肺部,引起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光化学烟雾能使树木枯死,农作物大量减产,降低大气的能见度,妨碍交通。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生活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