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的哥刘师傅:合乘乘客多数仍付全价哈市行管部门:两年前已出台相关规定,乘客合乘后可与司机议价市民吐槽:没有具体收费标准条例太“苗条”,能再“丰满”点吗?日前,齐齐哈尔首尝合乘付费新规,允许出租车驾驶员在运营中征得第一位乘客同意后,可以继续拉载其他乘客出行,合乘乘客各自负担70%的费用。时值冬季,哈市大量市民出行时选择乘坐出租车,尤其在早晚高峰时段。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哈市合乘乘客大多付全价。哈市出租车管理处负责人表示,哈市两年前就已经出台《哈尔滨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条例》,条例规定:未经乘客同意不得合载,乘客同意合载时,可以与乘客协议租价和给付票据。对此,市民纷纷吐槽,没有相关收费标准,没有具体执行措施,出租车司机和乘客都发懵,条例能在细致点吗?
齐市15日已实行新规合乘乘客交70%车费
日前,齐齐哈尔道路运输管理处制定了《齐市中心城区合乘出租车暂行规定》,1月15日起到4月30日,出租车可以正常“拼客”了,这一暂行规定,给的哥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据齐齐哈尔市运管处的相关部门测算,“拼客”出租车比正常拉客可增加收入近30%。记者从齐齐哈尔滨交通部门了解到,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车辆增多,再加上天冷路滑,致使每天高峰时段道路拥堵,出租车的工作效率降低,市民遭遇打车难。新规出台让开车的与坐车的都得到了实惠。
同时,齐齐哈尔市出台的《齐市中心城区合乘出租车暂行规定》中明确了“拼客”的收费标准,就是出租车只要“拼客”,乘客就支付车费的70%。比方说,第一位乘客的行驶里程是3.6公里,实际收费就是4公里,乘客的车费应是7.5元加1元钱的燃油附加费共8.5元。如果中途“拼客”了,就是7.5元车费的70%再加上1元钱的燃油附加费,应该是6.25元。如果第二位乘客上车时计价器显示2.4公里,下车时是5.8公里,实际里程就是5.8减2.4,应该是3.4公里,按照4公里计算,前3公里应支付起车费6元,再加上一公里的车费1.5元,第二位乘客只需支付7.5元的70%再加上1元钱的燃油附加费,应该是6.25元钱,以此类推。
齐齐哈尔市交通部门提示市民,“拼客”只有在第一位乘客同意的情况下才可以,否则视为出租车司机违规,乘客有权向交通部门投诉。乘客在乘坐出租车时,第二位乘客上车要看清当时的计价器公里数,同时司机有义务提醒第二位乘客记住当前的公里数。另外,乘客一定要索要收据,如果出现纠纷或者物品遗失等问题,可以作为凭据,因为出租车的收据是专车专用的,如果出租车不给付收据,乘客有权拒付车费。
哈市两年前出台规定乘客同意“合乘”可协议价格
2010年5月1日,经过2009年11月26日哈尔滨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2010年1月19日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和 2010年2月25日哈尔滨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3号公布,哈市正式出台了《哈尔滨市城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条例》,根据该条例第二章第二十三条第九款规定。“未经乘客同意不得合载,乘客同意合载时,可以与乘客协议租价和给付票据”。“新条例出台后,我们出租车驾驶员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在运营途中为市民提供出行服务,由于时值哈市冬季,大量市民为躲避寒冷选择打车出行,但哈市独特的冰雪天气导致路面湿滑,影响了出租车正常行驶速度,造成冬季打车“合乘”现象增多,乘客在上车后几乎不和驾驶员讲价,直接按全款交车费。”哈市出租车驾驶员刘师傅说。
哈市交通运输局出租车管理处党委书记李靖表示,相关部门正在深入哈市出租车行业市场进行细致分析调查,将逐步完善哈市出租车行业的“合乘”细则,将“条例”细化,使出租车驾驶员及乘客均有利益保障。
新闻链接:南昌出台新型“计价器” “合乘”乘客付60%车费
为了缓解打车难困境,江西南昌从今年1月份开始在10辆出租车上安装了可同时为4名乘客计价的“合乘计价器”,尝试出租车合乘,也就是俗称的“拼车”。目前已经开始相关测试和数据采集工作。
据了解,今年元旦南昌市试点安装的10台合乘计价器跟平时见到的汽车导航仪有点像,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来进行操作。在屏幕上有四组计价数据,每组都能分别显示出该位乘客行驶的里程、行驶时间、应付车费等内容。有了这种新型的计价器,出租车就可以为合乘的乘客分别计价。在出租车的挡风玻璃处还有一个LED显示屏,在第一位乘客上车后显示出这辆车要前往的方向与车内的空位,在路上等待的乘客就可以根据需要来招手拦车。
按目前的实施方案,乘客合乘出租车将各付共同路段车费的60%,而且可以打印多份发票。如果是两人同时上车,但先后下车,那么先下车的乘客负担当时车费的60%,后下车的乘客负担合乘部分的60%车费及单独乘坐路段车费。多人乘车付费方式以此类推。如果是一前一后上车,则先要征得第一位乘客的同意,再允许第二位乘客上车。第二位乘客上车后,司机会按动计价器的合乘按钮。如有第三、第四位乘客,也是按上述方式操作。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生活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