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延长稻米产业链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时间:2013-02-01





新华网哈尔滨1月31日电 曾长期被东北地区农民当作猪饲料的米糠现在“变废为宝”,从米糠中提炼出来的极富营养价值的米糠油被销往全国各地,从榨油后形成的米糠粕中提炼出的卵磷脂、谷维素等产品也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将每一粒稻米“吃干榨净”,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正逐渐打造稻米全产业链的生态循环经济。黑龙江省水稻粮源丰富。但长期以来,稻谷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分散加工集中度低,副产品米糠、稻壳等不能得到合理充分利用,粮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黑龙江省粮食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这个省有稻谷加工企业1167户,其中日加工200吨以下的加工企业就有959户,占总数的82.2%。与此同时,水稻加工能力为4099.2万吨,是水稻产量的2.6倍,而同期实际处理稻谷1325.5万吨,产能利用率只有32.3%。

  黑龙江省粮食局巡视员张赋说,为解决水稻加工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散小弱、落后产能过剩、产业链短、总体效益不高等问题,黑龙江省于2009年开始建设大型稻米加工园区,把企业、品牌、市场整合在一起,扩大先进产能比重,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稻米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从此,“循环经济”模式在黑龙江省各水稻加工园区“遍地开花”。遵循这种模式,发展水稻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企业在实现收益大幅增长的同时,又推动了节能减排,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黑龙江佳木斯益海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就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之一。在益海公司的精米生产车间,伴着轰鸣的机器声,记者看到被机械脱下来的稻壳源源不断被卷入滚筒送往锅炉车间,它们将被转化为热能用来发电。目前,益海公司每吨稻壳的发电量相当于0.67吨煤,而燃烧后的稻壳灰经高科技研发又可提炼出白炭黑和天然助滤剂——活性炭。

  公司副总经理李忠辉告诉记者,如今公司已经确立了从良种选育、订单种植、精深加工、产品名牌化,到副产品加工利用,再到高科技产品研发的产业模式,使每吨水稻的加工增值可达700余元。

  黑龙江省粮食局行业指导处副处长赵会明说,稻米加工园区遵循循环经济理念,以稻谷规模化加工为基础,以副产物深度加工为核心,通过不断延伸加工产品链条,提高稻谷加工的主产品、副产物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力求打造集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及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粮食流通产业园区。

  据了解,黑龙江省计划在2015年前投资90亿元用于稻米加工园区建设,工程全部竣工投产后,将形成每年1000万吨以上的先进稻谷加工产能,占这个省加工产能的40%以上。

来源: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