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日前,贵州省工商局发布《2012—2016年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报告》。报告显示:5年来,全省扶持微型企业10.8万户,带动就业58.15万人;微型企业实际投资185.63亿元;发放微型企业财政补助资金44.06亿元,兑现税收奖励9071万元;3.85万户微型企业累计获得贷款支持66.88亿元,贷款支持覆盖率37.58%。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2012年2月,贵州省政府印发《关于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出台“3个15万元”(详见本版政策解读介绍——编者注)作为核心的扶持微型企业政策,吹响了全省大力推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冲锋号”。
5年来,贵州省工商局认真履行牵头职能,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导向,以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为核心,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带动创业创新为切入点,直接补助和间接奖励结合、要素保障与环境优化同步、事前扶持与后续服务并重的微型企业发展“贵州模式”,获得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兄弟省区的充分认可。
突破——人才回流、劳动力回流效应凸显
5年来,贵州省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从95.73万人增加到295.57万人,其中微型企业创造就业岗位58.15万人(次),贡献率达29.10%。返乡农民、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等重点扶持创业就业群体35.83万人,占61.62%。尤其是带动21.2万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就业,促进了全省农村劳动力回流。
5年来,全省各地通过扶持发展微型企业,对当地私营企业发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六盘水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安顺市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动来谋篇布局,重点围绕“四个比重”、同步小康规划实施,将“5个100工程”、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各地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同步推进,全方位创新扶持思路、优化体制机制、强化责任担当、落实政策措施,走出了一条落实中央精神、富有贵州特色、有别于其他省份的扶持发展之路。同时,贵州省把“1+7”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5个100工程”等项目平台作为扶持“主战场”,积极引导创业投资基金、天使基金、种子基金等平台聚焦投资微型企业,发挥重点项目、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农信平台对微型企业融资辐射“全覆盖”,真正做到平台引领、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将微型企业送上马、扶一程。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力实施市场准入优化工程。围绕“扶持微型企业2万户、新增带动就业8万人”的总目标,按照“成熟一户、扶持一户、应扶尽扶”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优化兑付程序、优化政策衔接,确保微型企业及时足额获得财政补助和税收返还资金,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各类扶持政策的叠加成果。
——大力实施培育孵化成长工程。积极推动微型企业专业化发展,引导创业投资基金、天使基金、种子基金投资微型企业,支持微型企业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优质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服务;鼓励微型企业精细化发展,引导微型企业实施精细化生产、管理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
出招——投资创业活跃、市场活力迸发
2012年至2015年间,全省微型企业带动就业和注册资本与扶持户数基本成正比。随着扶持政策的调整优化,2016年,微型企业注册资本出现了较大增长,已办企业具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在“3个15万元”扶持政策带动下,群众投资创业热情高涨、市场活力竞相迸发,贵州省私营企业呈雨后春笋般发展态势。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量由政策实施前的90.12万户发展到215.38万户,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0多个百分点。尤其是私营企业年均增速35.58%,较“十一五”时期提高了20个百分点,总户数由9.46万户猛增至43.34万户,增量为存量的3.58倍,微型企业贡献率达31.93%,提前半年实现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确立的私营企业发展目标。
从产业类型看,全省第一产业新增3.13万户、带动就业16.75万人,分别占扶持总户数和带动就业人员的28.93%、28.81%;第二产业新增2.89万户、带动就业15.94万人,分别占扶持总户数和带动就业人员的26.74%、27.40%;第三产业新增4.80万户、带动就业25.47万人,分别占扶持总户数和带动就业人员的44.33%、43.79%。随着微型企业行业结构不断调整,呈现出了“三二一”发展态势。
从扶持的微型企业组织形式看,全省个人独资企业占大多数,总量为78860户,占扶持总量的72.90%;有限责任公司27498户,占扶持总量的25.42%;合伙企业1816户,占扶持总量的1.68%。2016年从扶持初创企业调整为扶持已办企业后,个人独资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数量上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公司制企业扶持比重增加明显。合伙企业在扶持数量上较为稳定。政策对当地私营企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刺激促进作用。
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扶持微型企业投资者12.29万人,占带动就业人员总数的21.14%。微型企业带动就业人员45.86万人,占带动就业人员总数的78.86%。
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就业者,返乡农民和大中专毕业生占了一半,表明微型企业发展对促进全省人才回流、劳动力回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6年,贵州省在扶持对象、带动就业人数、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等方面作了调整,共扶持发展微型企业25853户,带动就业129750人,注册资本81.59亿元。该省共扶持省级重点行业9830户,带动就业52018人,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拓展——平台引、项目带、产业聚
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策落地、资金配套、要素保障和环境优化等方方面面,贵州省委、省政府完善统一领导、工商牵头推进、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协调、左右联动、全面推进的工作格局。
扶持工作启动以来,全省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始终把履行牵头职责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举全系统之力、聚全系统之智抓落实,保障了扶持工作的顺利推进,政策有效落地,基本建立了适应需求的扶持体系和管理模式。全省每年都顺利实现年度扶持目标,特别是2016年,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超额完成了全年扶持任务。
5年来,全省扶持工作得到了财政、经济和信息化、人社、金融、税务等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在资金预拨调度、用地保障、信贷支持、创业培训、税收奖励等方面形成了合力,有效保障了“3个15万元”扶持政策配套和落地实施。
5年来,贵州省扶持微型企业工作重点围绕大扶贫和大数据两大战略。
在此基础上,财政资金直接补助对带动群众投资创业作用立竿见影。2011年全省有私营企业9.46万户,仅占全国总量的0.98%。“3个15万元”扶持政策出台,以每户企业给予5万元直接补助这“一石”,激起了民间投资的“千层浪”,市场主体呈井喷发展态势。
微型企业进入壁垒低、使用资源少、成果见效快、用工机制灵活,具有就业规模大、新增岗位多的优势。5年来,贵州省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净增199.84万人。
另外,“3个15万元”扶持政策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具备“导向仪”功能。从政策启动之初,贵州省政府《关于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就确定加工制造、特色食品生产、科技创新、民族手工艺品生产、软件开发和创意设计六大省级重点扶持行业,赋予了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产业结构的功能定位。2012—2016年,全省扶持省级重点行业的微型企业4.24万户,占扶持发展总量的39.19%,扶持县级重点行业2.11万户。全省建成微型企业集聚板块(孵化园、创业园、园中园)214个,入驻园区微型企业3855户;涌现出一批以特色食品生产、民族服饰加工、中药材炮制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板块,微型企业行业多元化、产业特色化趋势明显。据统计,全省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3个行业私营企业分别净增28296户、6957户、10862户,微型企业贡献率分别为83.35%、41.43%、30.81%。
深化——大力实施“四项工程”
3月31日,笔者从贵州省扶持微型企业加快发展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2017年贵州扶持微型企业将围绕大力实施市场准入优化工程、培育孵化成长工程、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四项工程”,进一步创新服务方法、优化扶持体系、提升保障水平,持续深化“3个15万元”扶持政策效应,全生命周期助力微型企业加快发展,全力助员工潜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不断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支持特色化发展,支持微型企业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或特殊原料进行研制生产,提供特色化、含有地域文化元素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特色产品和服务品牌。
——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发展工程。鼓励集群发展,每个市(州)年内要培育1个至2个微型企业成长示范基地,依托乡镇(街道)设立微型企业创业指导站提供一站式服务,建设微型企业特色村、创业基地和孵化园,实现产业集聚和抱团发展;强化协同创新,依托“云上贵州”系统平台探索建立微型企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推动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引导创新资源向集群集聚,带动集群内微型企业实现“专精特新”发展;突出大数据运用,鼓励微型企业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营销模式,提升供给能力,培育形成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不断催生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品牌建设,推动微型企业信用和商标品牌“双建设”活动,指导微型企业报送并公示企业年度报告,扶持树立一批微型企业守合同重信用的典型,引导微型企业申报并争创更多的贵州省著名商标和贵州省名牌产品。
——大力实施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夯实管理基础,引导微型企业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强化精益管理和现场管理,鼓励和支持管理咨询机构和志愿者开展管理诊断、管理咨询服务,帮助微型企业改善管理;强化资源共享,加快建立省、市、县三级微型企业网络申报管理系统,全面推行申请程序、审批流程、结果公示、参与人员和政策兑现等的全过程电子化,实现处处留痕、全程监督;加强人才培养,结合“双培育”“双服务”行动将人才培养纳入“一企一策”和定制化联系帮扶体系,组织实施微型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通过搭建人才管理平台促进微型企业多元化发展。(蒲锐)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