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纺织业在成本困境中探求新突破


作者:高冲    时间:2011-01-06





  “汇率波动增加30%的成本,棉花疯涨增加60%的成本,劳动力成本增加15%……”盘点今年的业绩,纺织企业的老板感慨万千。


  今年以来,美国市场刚刚从金融危机中复苏,欧洲又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工厂刚恢复正常生产,工资涨幅就超过了订单额增幅,还遭遇了“拉闸限电”;利润总算回到了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棉花、化纤等上游原料价格又相继暴涨……


  “长三角”纺织陷入成本困境首先,今年纺织原辅材料成本比上年增长约30%;其中棉花等上游原料成本涨幅最高超过一倍,涨幅之大创下15年来新高。摊开今年棉价走势图,根根曲线让人惊心动魄。从1月4日14879元/吨起步,随着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增长,棉花供需趋紧,3月陡涨1100元/吨;5月,国家增发80万吨进口棉配额,但受印度禁运棉花影响,供需紧张加剧,上涨1000元/吨;9月突然发力,最高冲至22684元/吨,涨幅超过4600元/吨;10月剧烈波动,月底冲至3万元/吨;12月出现连续反弹,至2.8万元/吨左右。


  其次,劳动力价格上涨成为常态。今年,纺织业劳动力薪酬福利涨幅普遍在10%以上。长三角地区的工资涨幅高达20%。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重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这就需要提高劳动者收入。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民生产业,纺织业涨工资也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大势所趋。


  再次,节能减排也是纺织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目前,中国纺织工业总耗能占全国工业总耗能的4.3%,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0%,淘汰落后的任务很重。今年下半年,在长三角地区,纺织企业及集群沦为“拉闸限电”的主要对象。


  调整结构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原材料价格上涨动辄翻番,对企业而言,亟需通过多种手段提高成本控制能力。这可以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改造和管理优化,使成本下降;同时还可以收购产业链的上游资源,或研发规模化的可替代资源,成功利用上游优势大赚特赚。


  改造产业链、创新商业模式,也是新的利润增长点。调整产品结构成为不少企业应对原材料波动的选择。对纺织业而言,低成本时代的终结固然痛苦,但是,新消费时代的到来无疑是重大利好。国际经验显示,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000美元后,社会消费将更注重品质和品牌。中国纺织业恰好迈入了这个消费新阶段。纺织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机遇,建设产业链终端,向下游服装产业发展。


  纺织业中的产业用纺织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提供基础产品。像高铁路基土工布、风力发电机叶片、人工心脏瓣膜、汽车安全气囊等,都是产业用纺织品。如今,产业用纺织品仅占全行业纤维加工量的17%,“十二五”期间,这一比例有望提高到19%。如能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对企业来说,也是个相当好的发展机会。


  产业升级与消费多元化既是长三角纺织业发展的压力,也是创新的驱动力。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商业环境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如能把握好这两点,长三角纺织必能走出成本困境,把产业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度。(高冲)

来源: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