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它是宁夏发展最快的5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5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总值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可比增长12.6%;地方财政收入是2005年的3倍,年均增长25%。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9倍,年均增长26.7%。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王正伟介绍说,由于受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等方面因素的约束,宁夏经济发展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矛盾。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三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四是生态环境建设压力大。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调整结构与扩大总量、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五个结合”,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扩大经济总量。依托自治区资源优势和现有基础,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五优一新”产业,煤炭产量达到5510万吨,电力装机达到1015万千瓦,煤化工产能达到500万吨以上,“五优一新”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不断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培育壮大发展枸杞、马铃薯等十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2%,200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4亿元。
——淘汰落后,狠抓生态,切实消除发展瓶颈。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十一五”以来,累计关闭小火电30万千瓦,小煤矿187万吨,小造纸12.7万吨,小水泥125万吨,小电石17.5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8%,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削减8.4%和12.6%,下降幅度走在全国前列,银川市环境空气质量在西北地区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一。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到2010年风电装机达到10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达到10万千瓦时,年发电20亿千瓦时,加大污水、垃圾、医疗废物等主要污染治理力度,实现了连续三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双下降”,加强防沙治沙示范省区建设,成为全国唯一实现“人进沙退”的省区。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84%,年减少流沙500万吨,沙化面积减少近50万公顷。
——科技为先,注重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显著增强了全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一是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在煤基甲醇、镁冶炼、多晶硅生产、铍铝合金制造等方面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多晶硅冶金物理法生产、发电机大型水轮机叶片制造等技术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5%,比“十五”期间提高2.2个百分点。
——统筹城乡,改善民生,不断促进和谐发展。5年来,自治区在经济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加快推进城乡发展、山川发展,不断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均衡发展。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10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减少45万人。二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和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每年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解决了110万人口的饮水困难和13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累计搬迁移民44万人,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25元,年均增长14.7%;农民人均纯收入4048元,年均增长12.7%。
来源: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