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一五”期间,综合配套改革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推进试点,一系列区域规划编制完成并逐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稳步推进,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发生重大转变。
2007年12月14日,武汉城市圈获批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3年来,武汉城市圈紧扣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产业格局和经济结构正在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化”目标调整,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
目前,武汉城市圈总人口约3000万,占湖北省总人口近一半;区域面积5800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约8000亿元,占全省的三分之二。
2010年12月23日上午,咸宁市咸安区农民陈少居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痊愈出院。他惊喜地在该医院结账处领到了新农合“直补”报销费3275.97元。而以前,这笔费用得等他回到咸宁后再到当地农合办报销。
和陈少居一样,到2011年2月底前,1881万持武汉城市圈农村居民健康“一卡通”的参合农民在武汉21家定点医院就医时可享受即时结报。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正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成果。
体制机制创新破题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最大的优势就是试验权,我们要在科学发展上先试先行。”湖北省常务副省长李宪生说,“围绕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和城市圈自身的特点,‘撤藩篱,破壁垒’,一系列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正在武汉城市圈内形成。”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