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煤化工迫切需要转型发展、协调发展


时间:2011-01-26





近五年来,陕西煤化工产业异军突起,呈现了方兴未艾的良好势头。但行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各地一窝蜂似地争上煤化工项目,不仅造成化肥、甲醇、电石、焦炭等传统产品严重过剩,就连烯烃等新型煤化工产品也存在过剩风险;二是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较短,缺乏煤化工下游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三是碳元素利用率较低,有效资源没有吃干榨净。比如煤制尿素、甲醇仅有30%左右的碳元素固定在产品中,大量的碳变为二氧化碳排放掉了。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必须走转型发展、协调发展和创新发展之路,必须抛弃“重速度不讲效益、重规模不求质量、重发展不顾环境”的传统思想,提高发展的包容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第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现代煤化工产业。要坚持煤、电、化协同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煤炭综合利用重大项目,努力实现项目建设大型化、化工产业高端化、载能工业特色化,充分延伸下游产业链产品,形成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油等煤化工产业链新格局,逐步由传统煤工业走向大型化、国际化和现代化。到“十二五”末,高档次产品比例进一步提高,清洁高效能源占比达到10%,新型煤化工占比达到50%,高浓度化肥达到90%以上。


  第二,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研究判断市场需求,抢占发展制高点。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依托,以陕西拥有的多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煤化工技术为支撑,以甲醇后加工为重点,采取自主技术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形成煤-甲醇-烯烃-合成材料及深加工产品、煤-甲醇-醋酸-精细化工产品、煤-焦化-焦油-成品油及系列产品以及煤-液化制油4条产业链。


第三,现代煤化工要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国家节能减排指标除保留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外,还要新增氮氧化物和氨氮两项约束性环境指标,这与现代煤化工密切相关。现代煤化工项目又具有用水量较大、环境承载度高的特点,陕西的煤化工项目大多集中在水资源则相对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的陕北地区。这就既需要下决心在既有的环境容量上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又需要在增量上下决心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切实做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


第四,煤化工要实现跨行业多联产,这是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唯一出路。目前煤化工多联产是狭义的,不外乎是单纯的延伸产业链,对产品进行深加工。跨行业多联产不局限于此,而是通过延长产业链与跨行业耦合发展新模式,把相关行业的有效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实现物尽其用。比如煤制尿素的原料一氧化碳、氢气、二氧化碳、氮气等,可分别从焦化、火电、钢铁等企业排放的尾气中回收利用。焦化企业每生产1吨焦炭,就产生400~500立方米含有85% 有效成分(一氧化碳、氢气和甲烷)的焦炉煤气。目前仅陕西省每年产生焦炉煤气大约130亿立方米,相当于600万吨标准煤,能够满足10多套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装置生产原料(一氧化碳和氢气)的需要,而火电、钢铁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氮气,更是化肥生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仅10万千瓦机组产生的二氧化碳就能满足52万吨/年尿素的生产需求,这样化肥生产成本无疑可大幅下降。


陕西具有发展煤化工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二五”期间还将有众多新项目建成投产,届时,陕西现代煤化工产业将占据石化工业的半壁江山。预计到2015年,陕西现代煤化工产品规模将达到甲醇2000万吨(其中商品甲醇200万吨)、煤制烯烃600万吨、煤制油800万吨(其中煤焦油轻质化制成品油700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787亿元,占全省石化工业总产值的45%,实现工业增加值1800亿元、利税932亿元。

来源: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