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外贸为全省的产品更新换代、企业制度创新、产业升级、资源开发、结构调整、经济提升、劳动就业、对外影响及扩大开放,均作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云南外贸克服了金融危机、特大旱情、人民币升值、国外贸易壁垒增加等诸多困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外贸发展新辉煌,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全年完成133.7亿美元,较上年增加53.5亿美元,增长66.5%(比全国增速高31.8个百分点),增速列全国第4位,进出口规模排名全国21位,较上年提升2位。其中,出口76.1亿美元,同比增长68.4%(比全国增速高37.1个百分点);进口达到57.6亿美元,同比增长64.2%(比全国增速高25.5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460亿美元,较“十五”期间的153.7亿美元增长了2倍,净增306.3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云南外贸为全省的产品更新换代、企业制度创新、产业升级、资源开发、结构调整、经济提升、劳动就业、对外影响及扩大开放,均作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云南省外贸发展集中体现以下特点。
外贸拉动GDP增长 “桥头堡”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外贸依存度明显提高,正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外贸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外贸和全省GDP增长速度,全省外贸依存度由2009年的8.9%提高到今年的12.7%(2010年GDP突破7000亿元),提高了3.8个百分点,全省经济的外向度和开放度有了较大提升。即使按照目前流行甚广而很不科学的“净出口理论”计算,2010年云南省外贸“净出口”值已达18亿美元,按国际通行的支出法计算,外贸对云南省GDP增长贡献率为6.3%,拉动云南省GDP增长0.9个百分点。
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贸易增速高于全国增速。2010年云南省与东盟贸易达到45.8亿美元,同比增长45.2%,高于中国与东盟贸易37.5%的增速,与东盟贸易占全省进出口比重为34.2%。云南省与南亚国家贸易为9.3亿美元,同比增长72.1%,占全省进出口比重为7%。其中云南与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的贸易分别达到6.8亿美元、0.8亿美元和0.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8.7%、982%和437.2%,远高于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增速(同期中国与印度贸易额同比增长42.4%)。云南省与东盟和南亚贸易合计占全省进出口的41.2%,
云南省区位优势凸显,“桥头堡”作用不断显现。外贸发展环境优化能力提升,潜力巨大“桥头堡”战略为云南外贸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部署,以及“桥头堡”战略的积极推进,为云南的对外开放尤其是外贸发展提供了黄金机遇。这为云南外贸乃至整个对外开放不断登上新的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开放战略,加快“开放云南”建设,高度重视和支持外贸发展。云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若干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通关便利化的若干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2010年,云南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分别听取了对外开放工作情况汇报,并就外贸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和安排。云南省政府还与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签署了合作机制,主动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对云南外贸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云南省委、省政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密集研究对外开放和商务工作,这在云南省历史上前所未有,这为商务系统,特别是从事外贸工作的同志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面做好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全省商务系统在外贸促进上紧紧围绕“三个依靠”、“三个着力”和“三外联动”发展思路,已形成齐心协力、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三个依靠”,即始终依靠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始终依靠各级有关部门、始终依靠相关企业;“三个着力”,即着力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调整市场结构、着力调整进出口企业所有制结构;“三外联动”,即坚持外贸、外经、外资联动发展,相互促进,进而形成内贸外贸协调发展,会展促进外贸发展,上下互动、部门推动、企业主动的局面。这是全面做好外贸工作、商务工作的关键举措。制度创新,运作良好,外贸公共服务平台作用进一步显现。
2010年云南省正式开展一般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人民币结算金额达到83.12亿元,同时,建立了“银保贸”合作机制,各方协调、稳步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云南省口岸功能也得到了迅速提升,通关便利化促进了进出口增长,外贸发展能力不断提升。这一切,均为外贸工作及整个商务工作提供了新的活力。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