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8000亿元闲置资本的温州,去年上半年投资增速却排名浙江省倒数第二。大量资本“逃离”传统制造业,以至于温州市“十一五”时期规划的产业升级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不禁使人们对以低成本优势和薄利多销取胜的“温州模式”的质疑声越来越大。
不可否认,温州传统制造业曾经创下过诸多奇迹。
中国五金洁具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鞋都、中国皮革之都……到2009年末,温州已有3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是“温州模式”的核心所在。然而,多年来大多数温州传统制造业的利润仅在3%—5%之间,随着近年各地制造业的崛起、人民币升值以及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在温州,“愿意投资传统制造业的人越来越少”。
以温州支柱产业制鞋业为例,发展高峰时曾有超过6000家企业,目前已降至2000余家,不少鞋企选择了停工、半停工或退出,奥康、康奈、百丽、东艺等温州知名鞋企皆外迁成本较低地区建厂,至川、渝、皖甚至海外。而在这一产业调整变化过程中,导致大量闲置资本。统计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温州市鞋革行业共完成投资6.2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5.8%,行业投资意愿并没有顺应生产复苏而回升,反而呈现“一升一降”的不同走势,行业投资额仅占该市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1.4%,大大低于产值比重。
温州的大量资本宁愿闲置也要“逃离”传统制造业,从表面上看原因很简单,传统制造业利润太薄,企业经营稍有闪失便会血本无归,但从更深层次探究,则在于温州传统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难以满足现代化工业的需求。
如果说一个行业的新品开发率不足整体制造业水平的一半,这个行业的发展显然难有前景可言,但这样的现实正在温州上演。温州的五金泵阀产业,新产品率不到10%,远低于浙江省装备制造业18%的平均水平。再说人才,温州90%的民企,每万名劳动者中研发人员仅40.7名,科技人才总量明显不足。
温州传统制造业有陷入“空心化”的危险,要改变目前现状,则亟需大量闲置资本的回归。目前,温州市政府已实施在外温商“回归工程”,旨在推动海内外温州企业的引进,资本、技术、人才、资源和项目的回流。对于企业来说,在现实情况下,无论停产、转产还是外迁都只能是适应一时之需,暂缓企业的成本压力,而长远发展则要靠创新和智力提供支持。
只有摆脱旧有的“温州模式”,闲置资本才有可能回归温州传统制造业,这需要下大功夫,更需要政企的联合推动。(刘文)
来源: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