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框架规划年内出台,按照“8+2”模式制订


时间:2011-03-29





近日,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表示,京津冀框架规划将于今年内出台,将形成北京与周边城市共同发展的一张蓝图。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建设也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说明今后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要放在更大的范围内思考。

  怎样的京津冀

  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8地市。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研究员叶立梅表示,“京津冀城市圈”的建立是从点状向面状的扩散,地区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优势产业等考虑区域一体化的可能性,实现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从而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

  据悉,未来3年,北京将尽量加快区域内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1小时、半小时交通圈,将研究完善相关利益分配格局和空间规划布局,增加产业内在联系,进一步强化在能源、农副产品供应等方面的稳定合作。

  优势如何互补

  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北京,总部资源丰富,具有高科技、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滨海新区的发展方兴未艾。而河北有土地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优势、港口优势,在太阳能、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也欣欣向荣。3个省市将各自扮演怎样的城市定位?优势如何互补?

  据黄艳透露,大量制造业可能由河北承担,北京则以生产性的服务业、高端的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宋迎昌说,京津冀都市圈实施起来肯定会有行政合作和地区财政的问题,要想推进一体化进度,国家要推行鼓励政策,进行相应的财政补助,协调地方利益。实施过程中,3个地区要明确定位,依托各自的产业优势,通过市场的合理竞争,整合资源。针对北京的高端服务优势,河北要重点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低端服务业。比如,针对北京市今年将出台的绿色建筑指标,河北就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采用先进技术,发展新能源产业。

  区域间如何协调

  京津冀都市圈不仅是中国特大城市最集中、科技和教育最发达的城市群,同时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更广大的区域规划层面上使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与周边区域带的发展相协调,城市的功能定位在区域板块内与板块间都能有效发挥作用,也为业界所关注。

  北京市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王昊说,环渤海的区域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很重要,但同时又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行政区划的条块分割严重,造成市场成本很高,阻碍了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北京、天津、河北地区产业结构不均衡,教育、科技方面的资源也不均衡,对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制造了障碍。

  王昊建议,首先,应该设立一个高层次的合作机制,对区域的整体发展进行调控,指导整个环渤海区域的发展。其次,需要国家为河北、天津两地提供一些政策上、资金上的支持和倾斜并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消除垄断的因素,另外还需加强三地的教育科技方面的均衡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