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篇布局“十二五”六省市描绘宏伟蓝图


作者:霍立峰 郭涛    时间:2011-04-01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并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各地“十二五”宏伟目标和相关措施。作为中国经济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辽宁、湖北、江苏、广东、四川六省市对“十二五”的精心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各省市区“十二五”加快发展的思路、信心与谋略。


  北京:加快首都经济圈和中关村示范区建设


  “打造首都经济圈”、“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确定的北京市未来5年发展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表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给北京定了两件大事:一个是建设首都经济圈,一个是把中关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把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大力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抓好首都经济圈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努力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等方面有新突破。全力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推动北京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上迈出坚实步伐。


  “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关村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寄予的厚望。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市长郭金龙表示,北京今后5年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中关村工作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认真解决好体制机制创新,让创新活力更好地释放出来。


  “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未来5年北京要突出4个转变。”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表示,北京将在发展战略上向世界城市的更高标准转变,发展动力向注重创新、管理和科技能力的提高转变,发展布局向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目标向满足社会多元化诉求转变。


  张工介绍说,北京市将以建设首都经济圈为核心,努力实现由强调功能集聚向有选择集聚转变,由外省市单方面保障向双向服务、实现共赢转变,由服务自身向服务区域、服务全国转变。充分发挥北京金融、科技等资源优势,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实现优势互补,统筹研究产业空间布局,实现更大范围资源配置。“北京计划以中关村为投资主体,与周边部分省市共同开发、建设试点性区域合作产业功能区”。


  根据日前公布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到2020年,中关村总收入将达到10万亿元,形成2-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对此,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表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领导人的培养和团队的打造非常关键,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发挥创新型企业和企业家在中关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