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义乌国际贸易试点改革正式启动。这意味着,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之后,义乌将成为国内第十个、浙江省第一个“经济新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市国家战略层面的综合改革试点,义乌背后隐现中国对外贸易转型的契机。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中国对外贸易转型过程中,庞大却分散的中小企业最先感受到了凉意。
商务部一季度对外贸易报告显示,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招工难和用工成本增加,成为当前困扰企业经营的突出问题。此外,融资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大,亦影响企业对外接单。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赵忠秀指出,“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中小企业扮演了国家压力测试实验对象的角色。”
日客流量达21万人次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被认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每日经济新闻》要寻找的是中国对外贸易转身的一个缩影。
从事外贸生意10多年的干建英,经历了商铺从义乌老市场搬迁至新市场,如今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一区做饰品生意。看着来来往往的国外买家,干建英感觉与去年相比,今年要冷清很多。在这个经营面积400多万平方米的市场里,6.2万个商位的20余万从业人员日子越过越紧。
由于对于外贸形势的高敏感度,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商户先一步感受到了外贸出口的压力。
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商户们就已明显感受到了原材料成本的压力。除此之外,“外部市场货币升值的预期,以及内部市场成本的拉动”,商务部贸易研究院消费经济部副主任赵萍说,这两方面的因素对中小企业利润侵蚀严重,而这样的外贸形势一时还难以转变。
忙乎一年不赚钱
“跌价生意好做,涨价生意难。”从事海洋贝壳、珊瑚等天然材料制成的饰品交易,干建英与多数义乌小商品城的商户一样,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体会了价格的上涨压力,而这压力要传导给下游客户却困难重重。在干建英的商铺里,最便宜的一条贝壳项链如今售价0.95元,这条项链去年一直售价在0.65元左右。由于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上涨,这条项链的涨幅接近50%。“涨幅超过30%,国外客户没法接受了,何况是50%。”干建英自己也明白,价格越便宜的产品,一旦提价,涨幅就越大。
干建英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一条项链的手工加工费至少几毛钱,我们之前之所以能保持价格不变,是因为劳动力能保持低价,但是现在即使小工厂里的老太太也不愿意接受这样低的工资。”
为了留住客户,干建英在成本上升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靠自己消化成本压力。
“为了留住客户,我们价格都不敢涨。”位于小商品城一区的“小青饰品”的沙晓青告诉记者,“我们还得面对周围这些商铺的竞争,只能让利给国外买家。”
小商品城一区的 “晶鑫玩具”有限公司长期经营各种玩偶,老板谢志琴说,“现在外贸生意不好做,销量能和去年上半年持平,说明经营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由于每件产品的利润下滑,所以即使持平,利润也肯定远低于去年上半年。
“我们去年其实没有利润,”谢志琴说,“上半年的利润都补贴给下半年了”。去年下半年,晶鑫玩具的销量略超上半年,属于商户中表现还不错的一家公司。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