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固有模式山东邹城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时间:2011-06-07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山东省邹城市工业经济呈现出全面提速、运行质量大幅提升的良好态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记者在山东省邹城市经信局获悉,今年第一季度邹城市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77.6亿元,同比增长25.4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68.2亿元、实现利税40.9亿元、利润26.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3.30%、17.57%、21.87%。


  非煤项目拉动


  近年来,邹城市实施非煤产业大项目拉动战略,围绕打造400亿元新材料、200亿元新能源、200亿元新医药及生物制造、100亿元新能源汽车、100亿元节能环保和信息产业群体,寻求对外合作,通过联外、联强、联高,增强技术应用和产业对接能力,形成集聚优势,增强产业发展支撑力。


  据统计,今年以来,邹城市新签订招商引资合同81个,总投资79.67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17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3个,已有33个非煤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他们以华鲁医药、百隆色纺、磷酸铁锂电池、万达煤机、赛维太阳能光伏发电、尤特尔新型生物催化剂等重点项目为龙头,发挥非煤产业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强势拉动作用,全力打造工业巨擘,将努力形成一批名优产品、拳头产品,建成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强企方阵。这批大项目如期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千亿元以上,全市经济发展的后劲会明显增强,结构将明显优化,从根本上改变邹城煤电产业占比过大的结构性问题,真正实现经济的全面转型。


  形成多元格局


  邹城市打破煤电产业独大的单一产业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煤炭采掘业、纺织业、电力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煤炭资源转化,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资本优势,先后与兖矿、邹县电厂等驻邹企业开展对接互补,抓住企业主辅分离和资产重组的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精细化、品牌化发展。他们按照济宁市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创建煤化工园区,逐步形成了240万吨焦炭、80万吨甲醇、30万吨焦油裂解以及其他一系列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培育和打造国家级煤化工基地。


  与此同时,他们着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和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起步较早、基础较好的四大新兴产业。以泰玻电子级玻璃纤维纱、意可曼公司的可完全降解高分子材料、凯伦硅业的多晶硅、科澳铝业公司的高性能工业铝等项目为重点拉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努力实现产业发展的高端化和规模化。目前,中心机电产业园、兖矿机电产业园已初具规模。投资47亿元的华鲁生物制药、总投资30亿元的泰山玻纤邹城分公司5期2条5万吨电子级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暨3亿米电子布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正在抓紧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工业园区的综合管理效能、基础设施和配套能力明显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两年内邹城市将形成一个梯次推进、多元支撑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