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改收尾,下一步整合延伸产业


作者:温淑萍    时间:2011-06-16





  2011年5月25日,山西省所有整合矿井完成最后关闭。


  陈臣看着最后一台设备从井下吊上来,搭了把手,将采煤转头推上货车,随后拍了拍满是黑泥灰的手,叉在腰间。他的矿井在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中被山西焦煤集团兼并,虽然年产50万吨,但是周边煤炭储量匮乏,无法扩建到年产90万吨,焦煤集团无奈地将其列为关闭矿井。


  山西省的煤炭资源整合从2008年开始,那时起,陈臣就奔波于整合、关闭之间,“奋斗”历时3年,矿井最后还是走到了关闭的尽头。看着逐渐被填埋的井口,陈臣叹了口气,“小煤矿大势已去,明天开始,山西将是另外一个煤炭江湖了。”


  按照山西省省政府、省煤炭工业厅的说法,“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已进入收尾阶段”。


  不过,截至目前,山西省官方尚未有总结性的结束语。总结从2008年9月28日发文部署到2009年开始实质性推动,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终于在2011年5月初步完成。


  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人士透露,经历过整合之后,目前,山西省的办矿格局中,国有企业办矿占20%,民营企业占30%,混合办矿占50%。办矿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了130家,4家煤矿企业年生产能力超亿吨,3家超5000万吨。2004年,山西省共有10700个矿井,目前只剩下1053个。幸运的是,山西省的煤炭产量正在恢复之中。“2010年,山西出煤7.41亿吨,2008年和2009年分别是6.5亿吨和6.2亿吨,今年1月份至4月份的煤炭产量已经达到2.56亿吨,全年要到8亿吨。”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某人士认为,如果没有资源整合,没有让大矿进入小矿,产能不会这么多。2003年,时任山西省省长的张宝顺提出对小煤窑进行整顿,因为当时安全事故接连不断,乱采滥挖盛行,社会秩序难以协调管理。通过两年的整合,山西省的煤矿数量减少到8000个。此后,于幼军上任,提出“整小并大”,8000个煤矿再次被整合到了5000多个。


  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正式拉开帷幕是在2009年,该省陆续出台了整合方案,要求储量不足30万吨、面积不到1平方千米的煤矿全部关闭,国有企业在兼并中、小煤矿时实行绝对控股。


  但在实际推进中,一直未被外界知晓的方式是,山西省首先确定了以中煤集团、大同煤矿集团等6家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为主体,来兼并中、小煤矿企业,控股办大矿。


  同时,政府让山西省煤炭运销集团等两家省属煤炭生产经营企业出面兼并整合地方中小煤矿,建立煤源基地。此外,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地方民营企业兼并重组相邻的中、小煤矿。电力等与煤炭行业相关联的大型企业则以参股的方式参与煤矿企业的兼并重组。过程整合也是山西省告别“小煤窑”,走进“大矿时代”的过程,利益博弈贯穿始终。2009年8月,一群到山西省承包煤矿的浙商煤老板因对整合补偿标准有异议,曾委托律师团向国务院发出律师函,请求给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中的利益受损者们一个说法。


  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协会人士介绍,当地煤矿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榆林地区的煤矿承包方式有着本质区别,后者由于煤矿规模比较大,主要是由大集团来控制。“山西省是层层转包,随着这几年煤价的行情看涨,煤矿的转让费用也不断攀升,到2008年整合开始时,煤矿承包的‘审批权’已经被炒到了百万元以上。到最终承包人时,拿到煤矿的成本均摊在产煤销售收入中后几乎已没有太多利润,只能靠拉长时间来逐渐赚回。”


  但2008年底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开始,以浙商为主的这批最终承包人发现自己成了利益受损者,由于补偿标准并未对层层转包的情况做出具体规定,有些商人甚至因此而无法收回投资。他们开始四处奔走讨说法,引发了一场针对山西省煤炭整合的“国进民退”甚至“违宪”质疑。“当时,山西差点让人打懵了。”据一位接近山西省省政府的人士介绍,浙江省工商联组织浙商煤老板们在杭州市开会,给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发了会议邀请函,该厅在去还是不去这个问题上左右为难,不得不请示山西省省政府。


  这位人士透露,尺度确实“不好掌握”,国土资源是国家的,既然国家同意以资源收费的方式来让个人挖掘和经营,现在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把资源采矿权剥夺了,怎么解释?


  最终,山西省省政府也担心把握不好,没有同意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参与这次会议。但由于当时社会舆论较大,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所引发的问题已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继续推进改革,还是停下,只能中央来定调了。”该人士表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