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渔具产业亟待提高创新能力


作者:罗兵    时间:2011-06-23





年生产能力4000 万只,90%以上出口,给国外企业做贴牌,打洋工。这是近日记者在山东威海了解到威海渔具产业令人惋惜的一幕现状。

山东威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拥有渔具企业1200 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3户。2010 年,全市规模以上渔具企业实现销售67.7 亿元,利税3.9 亿元,利润1.8 亿元。其中,钓鱼竿已经成为威海市的骨干企业和重要的出口产品,年生产能力达到4000 万只,产品涉及鱼竿、渔线轮、渔具配套3 大类近万个品种。90%的产品出口海外,年出口额达3 亿美元;国内市场占有率10%左右,基本形成了规模大、品种全的优势产业集群。

“ 但是与我市渔具产业优势地位不相适应的是,整个行业自有品牌稀少,外来贴牌生产居多,在国际市场上,自有品牌的产品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大多为国外经销商做了嫁衣。在国内市场上,标注我市自有品牌的渔具产品也不多见,国内消费者对威海渔具的品牌认知度较低,一些明明是国内生产的产品也冠以外国的牌子销售,外地游客来了威海也很难买到本地自有品牌的优质渔具产品。”曾经担任威海质监局局长、现为威海市政协常委的徐承良呼吁。更让人痛心的是,大量外地出产的假冒伪劣钓鱼竿充斥了威海旅游产品市场,价格从十几元到几十元,极大地损害了威海渔具产品的品牌形象。

“ 威海渔具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自主品牌意识淡化。”威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威海渔具行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的接订单式的模式一直延续到现在,内销部门也会根据客户的需要而不贴商标,因此造成企业普遍不重视内销市场和品牌的建设,尽管出口额得到了急剧增长,但是含金量太低,产业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品牌意识不足,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配套企业不齐全,缺乏一定规模的渔轮生产厂,特别是生产渔具小配件的工厂,不利于拉长产业链条和形成完整的市场。“ 此外,大部分渔具企业设备陈旧,生产规模小,设计人员缺乏,工作条件恶劣。与此同时,进口碳纤维、化工原料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

针对这些现状,威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建议,首先是要推进产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其次是要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支持符合条件的渔具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与世界知名的企业集团、研发设计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行业技术中心,打造产学研联盟,推进渔具重点产品生产线改造,引进推广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淘汰落后技术、产能和产品,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此外,还要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和地方展会的优势,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参与国际、国内贸易,建立电子商务高效运作所必需的、高效率的、信息化的管理体系。徐承良表示,贴牌生产确实给威海渔具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这种生产方式的发展空间已经大大缩小。

“鼓励扶持企业发展自有品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我市渔具产业的优势地位和良好的发展势头的必然选择。”他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品牌培育规划,对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进行重点指导,做到成熟一批、推荐一批、储备一批,形成品牌梯队。鼓励名牌企业以收购、兼并、控股等多种形式,实现企业扩张、产业集聚,加快培育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近年来通过实施质量兴市、名牌和标准化战略,质量工作在推动钓鱼竿和医药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钓鱼竿行业拥有山东名牌产品4 个,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龙头骨干企业1 家,标准化工作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光威集团作为目前世界上花色品种最全、生产规模最大的钓鱼竿生产企业,先后承担《钓鱼竿》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目前,正在积极参与《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等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在同行业成功地赢得了标准的话语权。

来源: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