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八大经济区”潜力释放


时间:2011-06-29





黑龙江省委提出“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已经成为统筹协调、推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坚实有力载体。去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千亿元,粮食总产超千亿斤。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省经济延续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季度,各项重要指标继续保持快速增长,GDP实现2200亿元,同比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83.2亿元,同比增长51.4%。进出口总额实现66.9亿美元,同比增长45.4%。黑龙江,这片充满激情与希望的热土,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前行,全省上下正呈现出一派令人欢欣鼓舞的发展之势、振兴之势和崛起之势。

  “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形成了现代化大交通、大水利、大农业、大工业、大旅游等发展新格局。到今年底,全省拥有高速公路4000多公里,“十二五”期间,还将新增投资1118亿元,新增公路里程9175公里;目前已新辟9个民用机场,“十二五”时期还将再建5个机场,航线将超过100条。全省“四位一体”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正在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赞誉。

  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我省始终抓住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不放松。为更好挖掘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潜力,省委省政府提出以现代化大农业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农业生产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商品化和城镇化,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加快新增1000万亩粳稻基地建设,推进松嫩、三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基本建成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农垦今年向粮食总产400亿斤目标迈进,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使1.4亿亩耕地得到保护。

  为破解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我省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建设,加快发展“十大产业”——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石墨、稀有金属、光伏等;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等产业;新型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核电、风电、燃气轮机等新能源装备,汽车、直升机、铁路货车等交通运输装备和新型农机装备产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矿产经济产业、煤化石化产业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综合实力,到2015年,“十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1.5万亿元。

  我省是森林大省,境内森林覆盖率45.2%,全国居首。大小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森林生态功能和资源战略储备要地。为了保护好这块弥足珍贵的生态资源,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我省抓住《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全面加强大小兴安岭生态建设,让森林休养生息,努力走出一条发展与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建设宜居宜业环境,哈尔滨倾力打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的城市布局,让哈尔滨河湖相通,水路相连,物种丰富,生态多样,尽呈自然之美、天然之美,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高度重视发展国内外贸易和做大做强旅游业。我省做出对俄经贸合作适应性战略调整,实施对外贸易多元化战略,努力构筑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刚刚结束的省政府与央企合作对接、港澳活动周和哈洽会三次重大经贸活动累计签约额3497亿元。第22届哈洽会,有遍及五大洲的58个国家和地区、77个国外经贸代表团参会。我省还致力于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加快形成协调有致的空间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北极村、镜泊湖、横头山等12个重点旅游名镇建设,将黑龙江建设成为中国著名、世界知名的一流旅游目的地。

  按照“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目标要求,我省切实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城市,努力创建干净、文明、有秩序、适宜创业发展、生活和谐安逸的现代化城市。大庆坚持增进百姓之福、彰显美丽之韵不动摇,力促城市功能大升级。该市地上地下一起动,搞硬化、修道路、装主阀、换管网;楼里楼外一起改,修楼梯、亮楼道、贴立面、做防水;各项功能一起补,增市场、建广场、搞绿化、添车位。仅今年政府就投资近10亿元对主城区实施整体改造,13万居民将因此受益。

  针对历史欠账较多、居民收入相对较低的现实,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以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卫生服务体系、文体繁荣、“三棚一草”、“三供两治”、农村扶贫开发、农村新型能源、“平安龙江”等重点工程建设为核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省人民同步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得更加幸福。今年,我省将完成国家下达的83万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建设任务,占全国的1/10。仅哈尔滨就预计投入资金约75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4.2万套。

  通过一以贯之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我省正进入跨越发展的崭新时期。

来源:黑龙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