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作为中国第一个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龙头城市,山东省青岛市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抢抓中国蓝色经济发展先机、争当蓝色经济发展排头兵的举措。其中,将城市定位与发展优势充分结合,确定了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的发展新航标。青岛海洋科研力量雄厚,海洋科研教学机构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约占全国1/3,有海洋领域的两院院士19位、占全国的70%左右,承担着全国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海洋科技优势在全国无出其右。
青岛市打造“蓝色硅谷”,体现了科技先行的先进理念。据了解,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仍然掌握着一些海洋产业的核心技术,我国相当一批企业甚至是龙头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几乎是空白,还在生产低端产品,市场份额很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在青岛,海洋科技基础研究人才、应用技术开发人才的比例为3∶1,只有20%的成果在本地转化。“青岛市要发挥本土海洋科技优势,争取国家支持,建设海洋科学城,下最大决心打造中国的‘蓝色硅谷’”。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日前表示。
据悉,当前青岛一方面正在加快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潜基地、海洋科考船等海洋科技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重点突破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仪器仪表装备制造、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另一方面,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等高等院校,重点发展与蓝色经济相关的学科专业,创建技术成果产业化体系和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预计到2015年,青岛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将提高到65%左右。
“蓝色硅谷”不仅是海洋科技资源高度集聚的概念,更是可以让创新活力充分迸发、使科技成果顺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强大海洋产业优势的全新机制。而这后一点,恰恰是目前青岛的短板和软肋。
青岛市政府调研显示,一方面青岛拥有全国最强的海洋科研能力和最多的海洋科技人才,一方面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不足20%,青岛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其良好条件很不相称,不少在此研发的海洋科技成果流失到浙江、广东转化,“墙内开花墙外香”。不仅如此。青岛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也严重“偏科”。“除海洋生物技术领域人才优势较为明显外,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矿产与新能源利用、海洋仪器仪表等领域的科研人才都很缺乏。”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任振刚如是说。在海洋生物科研方面,青岛的人才和项目聚集在水产养殖上,而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材料等海洋高端产业环节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对青岛来说,在打造“蓝色硅谷”的进程中应尽快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前提、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海洋科研体系、产业化体系,提供共享研发平台,整合科研资源,让研发终端与市场终端实现更好衔接,让大批海洋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代表“蓝色硅谷”整体科技实力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标志性建筑———综合楼及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即将投入使用,这个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5支国家队共同组建的项目将成为我国海洋领域最主要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国内外优秀科学家汇聚地、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基地。
来源:中国海洋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