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证明,任何一处区域的发展,均源于整个城市大踏步前进的需要。
——题记
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在时代截点上,显得尤为重要。各项新政策、新方向,都随着两会的胜利召开而逐渐清晰。其中,一直为各界所高度关注的“大中关”规划方案,也就此尘埃落定。
依据市政规划,未来5年,位于北京西北部的昌平区,将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中关村生命科学院、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联动海淀区一起,共同推进建设科技商务区TBD、未来科技城、沙河大学城等重要产业功能区,打造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最终在京北地区,缔造出一个世界级高科技产业基地,全面实现以二区三城百校为平台的“大中关”宏伟构想。
大中关区域的塑造,不仅会让海淀、昌平两区的交通、配套、产业资源相融共生,互为促进,同时也必将对全市的经济、人文,及高薪科技产业发展,产生广阔而深远的影响。
中关村三次跨越升级,京北TBD飞跃发展
中关村板块,向有“中国硅谷”之称。
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电子一条街,到90年代初的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再到跨世纪前成为国家级高新区,中关村用三次跨越,成就了自己在规模布局,与产业层级上的大跨度飞跃。
20年的时间,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1万亿元运营收入,30%的年均增长速度,全国1/4强技术交易额……足以自傲的数字,强大的创新培育能力,让中关村当之无愧成为了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乃至首都经济全面升级优化的发动机。
借力“十一五”的政策东风,中关村完成了从电子产品集散地到产业科技研发基地的转型。但面对国际科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各项挑战也随之而来。
高科技产业总体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产业氛围和配套资源紧张等问题,都成为制约区域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是摆在中关村面前的首要问题!
海淀昌平携手发力,构筑大中关版图
正如欧盟的成立,让区域经济融合与质变成为可能。大中关规划,将让海淀区与昌平区实现无缝链接,园区、企业、联盟组织快速对接,资金、人才、研发成果等产业资源可实时共享,沟通更便捷、研发更高效,区域竞争力更强。
实际上,早在2009年,即有多位区域发展专家指出,由于海淀中关村地区位于北京西北角,在区位上略显偏颇,虽经多年兴建规划,在交通与配套上日趋完善,但高新产业链条的密集紧凑特性,以及多年累积的超负荷居住与商务压力,让“老中关村”已难以承担新时期产业升级的要求。区域融合、联动发展、优势互补以及产业转移,已势在必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