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标准打造“一谷两园”软件名城


时间:2011-08-23





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在近日召开的南京市高标准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再动员大会上提出,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和世界软件名城,关键要做到“名”副其实,核心是在“名”上下功夫,标志就是打造“五个名”:名区、名企,名品、名人、名展。


  南京是中国首个软件名城,也是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南京拥有江苏软件园和南京软件园两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也是全国惟一拥有两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的城市。


  目前,南京的软件产业正处于新一轮爆发式增长期的临界点,正处于千亿级向万亿级挺进的起步期,也正处于由“中国软件名城”向“世界软件名城”迈进的跃升期。如何实现并突破这一目标,南京推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


  实施“两步走”战略


  到2015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将达4000亿元,预计实现5年翻两番,初步形成以中国(南京)软件谷为核心、南京软件园和江苏软件园为两翼的“一谷两园”软件产业集聚区,构建高标准的中国软件名城,赶上班加罗尔;到2020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10000亿元,将全面建成“一谷两园”,初步建成世界软件名城。


  南京建设中国和世界软件名城,标志就是打造“五个名”:一是要有名区。依托最高端的空间资源集聚最高端的创新要素,加快构建“一谷两园”软件产业集聚区,打造最高端的软件产业特色板块和功能区,力争产业园区产出占全市总产出比重超过80%,形成与软件名城相匹配的、国际国内知名的软件产业园区。二是要有名企。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确保2015年认定的软件企业数达到2200家以上,软件产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10家。到2020年,确保形成软件产业收入超千亿元企业1~2家,超百亿元企业超过30家。三是要有名品。加快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群。到2015年和2020年,全市基础软件收入比重将分别达到5%和8%,信息服务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将分别达到30%和50%。四是要有名人。以更大的力度引进和培养一批国际顶尖的软件技术人才和企业家人才,力争2015年全市涉软人员达到100万,2020年达到200万。五是要有名展。以“软博会”为重点、全力构建软件产业交流与合作的高端平台,力争把软博会打造成为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强的国际性专业展会。


  坚持“四个联动”


  坚持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联动。高端化就是产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跃进;国际化就是吸纳国际市场战略资源,占有国际市场发展空间;品牌化就是更大力度的鼓励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力争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知名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和产品;坚持“移栽大树”与“培育幼苗”联动,在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的同时挖掘内部潜力,力争孵化一大批中小型本土软件企业,重点扶持一批本土知名企业尽快提升全国、全球竞争力;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联动。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把政府主导的领域聚焦到产业规划制定和关键资源的配置上,把政府主导的手段聚焦到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上;坚持错落发展、有序竞争联动。“一谷两园”以及其他的软件园区(基地),要根据各自的现实基础,构筑发展特色,实现错落发展,增强竞争意识,自加压力,形成园区与园区之间的比学赶超竞争氛围。


  实现“四个突破”


  在优化拓展空间布局上求突破。构建以“一谷两园”为重点的软件产业空间布局,建设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软件园和江苏软件园,形成总规划建设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的软件产业集聚区,并成为软件名城的核心区、标志区;在打造特色软件产业集群上求突破。打造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服务和新兴业态四大产业集群,重点扶持一批规模效益好、管理水平高、市场潜力大的软件外包企业;在建设软件公共服务平台上求突破。建设各种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平台、信息交流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好政府服务平台。打破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局面,鼓励资源整合,形成资源共享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服务资源向社会开放,为各类中小软件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在引进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上求突破。加快推进“南京321人才计划”,每年引进100名领军型软件服务业创业人才,遴选10名领军人物及10名成长型软件企业家,并给予滚动支持,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人才引进、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

来源: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