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央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优惠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城市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成绩瞩目。但东北城市经济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诸多挑战。展望中长期发展前景,如能有效应对挑战,加速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东北经济区有望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地区之后,成为我国经济依靠重化工业崛起的第四个增长极。
东北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东北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623.8亿元,占全国城市的9.3%,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与中部城市经济增速持平,快于东部城市0.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2121.3亿元,占全国城市的7.8%,比上年增长1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4363.3亿元,比上年增长23.1%。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2009年年末,东北城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数223所,比上年增加30所,每百万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7所,每万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师为16人,均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拥有医院、卫生院6926个,医院、卫生院床位数41万张,医生总数达22.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1.8%、8.0%和10.5%。
城市建设速度加快。2009年,东北城市市区(市辖区,不包括市辖县)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363.2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的8.3%。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3.8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8%,人均道路面积9.3平方米;城市人均绿地面积39.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8.3%。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2009年,东北城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0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24.3元,比上年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128.9元,比上年增长10.8%。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57.4万人,比上年增长14.2%。
东北城市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资源、观念、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制约,东北城市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有待于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
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间所建立的紧密经济联系,对于形成具有整体态势的紧密型城市群尤为重要。而东北地区城市之间的经济关联度较弱,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较弱,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城市发展体系,区域间经济要素的集聚和合理配置受到阻碍,制约了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的发挥和城市建设质量的提高。
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由于历史原因,东北城市产业结构比重失衡,重工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过低,服务业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而电子信息传输等高科技行业发展不足。2009年东北城市产业结构比重为11.5∶49.3∶39.2,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城市41.5%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业增加值1847亿元,所占比重较大,达14%;信息传输821.6亿元,仅占6.2%。
招商引资软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虽然各市政府出台了一些招商引资相关政策,但多数因不配套和缺乏可操作性而未真正发挥作用。缺少为“三农”和民营企业服务提供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多方位服务的机构,数量少、渠道不畅、运行机制不灵活,很难发挥应有的功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