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科学发展,山东轮胎制造业领跑全国


时间:2011-09-23





编者按 轮胎制造业是山东省的一大优势产业,其生产能力、产量、科技研发能力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首位。轮胎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山东省汽车工业、合成橡胶、橡胶助剂、炭黑及机械制造等相关配套行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轮胎工业注重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大力推动产品升级和品牌争优战略,在积极应对并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机、美国轮胎特保案、胶价暴涨等诸多不利因素后,不仅保证了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也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行业增长势头迅猛


记者从山东省橡胶行业协会了解到,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山东省轮胎行业发展迅猛。2010年全省轮胎产量为29852.9万条,较2005年增长1.37倍;子午胎14206.88万条,较2005年增长4.98倍,占全国子午胎总量的38.4%。其中,全钢子午胎4455.8万条,较2005年增长3.26倍,占全国总产量的50.9%,半钢子午胎9751.24万条,较2005年增长6.33倍,占全国总产量的33.89%。全钢子午胎生产企业从2005年的18家,发展到2010年的25家,半钢子午胎生产企业由2005年的6家发展到2010年的14家。


此外,2010年,兴源轮胎集团有限公司280万条/年全钢子午胎、山东永盛橡胶集团有限公司500万条/年半钢子午胎项目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其中包括轮胎项目15个,产业链项目6个,总投资达112.8亿元。项目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294.3亿元、利税40.2亿元。


据山东省橡胶行业协会会长张洪民介绍,“十一五”期间是山东省子午胎轮胎增长最快的时期,子午胎总量5年增长了4.98倍。全省轮胎子午化率的提高使得半钢与全钢的比例更趋合理,2005年山东省半钢与全钢的比例为1.27:1;到2010提高到2.19:1(按照市场需求情况3:1左右较为合理)。同时,在子午胎生产方面,山东省三角集团有限公司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开发出全钢巨型工程子午胎;全钢子午胎中无内胎的比例由2005年不足10%,提高到2010年的40%以上;玲珑集团则开发出了超低断面、低噪音抗湿滑高性能的半钢子午胎,可用于轿车轮胎和缺气保用轮胎,绿色、环保轮胎的比例有了进一步提高。

 
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我国轮胎出口量占到总产量的40%以上。对于山东这个轮胎大省而言,频繁的贸易摩擦和不利的国际环境给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2009年的轮胎“特保案”就是一例。然而,贸易摩擦引发的产业危机也同时折射出山东省轮胎行业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生产力模式粗放滞后,过度依赖资金能源的投入和密集的劳动力进行外延式扩张的发展现状。为此,山东省轮胎行业上下以自主创新为着力点,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并有效带动了产业的升级。


记者了解到,玲珑集团以市场化、开放式为原则,建设了北京玲珑轮胎有限公司和美国研发中心两大技术平台,并成立了新的玲珑集团研发中心,软硬件配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立足企业、覆盖全国、放眼世界的“三位一体”研发营销体系:在新产品开发上,根据市场需求即时开发适销产品,公司平均每天就有一个新产品投放市场,通过产品设计来体现产品卖点和市场竞争力,并在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上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轮胎深层性能研究上,在噪声、滚动阻力、制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等深层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公司自主创新和突破贸易壁垒创造条件;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发展规划,迎合全球化竞争趋势。公司在研发中心成立了四个专业设计室、四个研究室,对职责进行细分,突出了专业化和针对性,不仅提高了新产品开发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快速的解决市场反馈问题,使公司产品向系列化的国际标准迈进。而库铂成山集团则着重研发适合欧洲绿色、高性能的子午线轮胎产品,冲破欧美技术壁垒,占领并扩大国际高端市场;同时大力开发工程、载重系列轮胎产品,巩固国内市场份额,并实施轮胎轻量化改造工程,通过积极寻找低价替代材料、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措施,全面进行技术优化和挖潜,有力降低了产品成本,增强了轮胎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山东省轮胎企业还积极与科研单位合作,增强自身的技术研发实力。据了解,国家唯一的轮胎工艺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落户青岛科技大学和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的国内两家轮胎先进装备与新材料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则分别落户青岛科技大学、软控股份、赛轮集团和三角集团、北京化工大学;山东省轮胎行业还拥有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橡胶助剂工程研究中心,并创建了三角、双星、成山、黄海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14家省级技术中心。为充分发挥省内骨干企业的技术优势,2010年10月,山东省轮胎行业专家委员会宣告成立。山东轮胎行业将全面落实鼓励企业研发的各项政策措施,围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多层次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