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粮仓黑龙江如何摆脱农产品出口尴尬


作者:李高超    时间:2011-10-14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达到14.5亿美元,增长50.1%。而同期我国农产品出口33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这意味着,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农产品出口份额仅占全国4.4%。仔细翻看黑龙江省农产品生产的背景资料,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数据: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黑龙江有耕地两亿亩,占全国九分之一;“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由2005年占全国6.4%上升到2010年占全国9.2%,达到1002.6亿斤,成为继河南之后全国第二个粮食总产量超千亿斤的省份,增长幅度达到62.1%,居全国首位……

然而,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却并不出众。统计显示,今年1~7月,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达到14.5亿美元,增长50.1%。而同期,我国农产品出口33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这意味着,作为农产品大省的黑龙江,农产品出口份额仅占全国4.4%。一边是东北粮仓的美名,一边却是农产品出口的小省,黑龙江的尴尬不言而喻。

基地建设待加强

由于农产品出口所面临的农残、质监等贸易壁垒相较于其他产品更高,而成规模的出口基地建设可以为“基地+企业”的生产创造条件,所以,出口基地建设一直被认为是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支撑。来自黑龙江省农委的消息显示,黑龙江全省农产品出口基地面积发展到150万亩,比上年增长15%。不过,相较于其他省份,这一数字并不突出。

记者了解到,2010年,按世贸组织口径计算,安徽省农产品出口6.83亿美元,同比增长34.4%,占全省出口的5.5%。目前,安徽农产品进出口已呈现全面恢复性增长;新兴市场增幅大,成为出口新亮点;棉花、种牛、鱼粉、蔬菜、中药材等成为安徽全省今年农产品进出口的主要增长点;出口农产品企业增多,民营企业已成为全省农产品进出口的半壁江山。而在出口基地建设上,从2006年到2010年,安徽省已建立70家农产品出口基地。

今年1~5月,河北省农产品出口5.83亿美元,同比增长30.2%。在支持农产品出口方面,2010年,河北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石家庄海关、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四部门联合认定了16个省级出口基地和23家出口基地企业,并予以授牌。其中,农产品出口基地3个昌黎水产品出口基地、遵化板栗出口基地、顺平肠衣出口基地;出口基地企业4家。同时,出台政策,对授牌基地和基地企业实施“5个优先”,即优先下放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和出口许可证打印权限;优先赋予重要商品进出口配额和经营资质;优先安排广交会等重点展会的展位;优先支持企业开展网上国际贸易。在商务部的大力支持下,昌黎、遵化、顺平3个农产品出口基地所在县商务局被批准为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机关,为基地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品牌观念需深耕

农产品出口的另一重要因素在于品牌。寒地黑土是黑龙江省的一个优势农产品品牌,从2004年起步运作到2008年寒地黑土农业物产集团成立,寒地黑土品牌已经覆盖了黑龙江省的优势农产品,有效整合了当地的小品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寒地黑土品牌积极向外拓展市场,在京津、长三角地区都有不错的推广成效。寒地黑土集团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将寒地黑土品牌建设成代表黑龙江最高品质的集群式高端农产品品牌,为全国的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高品质的农业物产。

由农业部信息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论坛上,浙江大学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发布了国内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价值评估报告,寒地黑土品牌被列为百强之首,评估价值为115.95亿元。记者了解到,寒地黑土之所以能产生的巨大品牌效应,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在5年时间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绥化市上上下下共同努力,黑龙江省发改委、财政厅、商务厅、工商局、绿办、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电视台等部门和媒体不同角度的给予支持,才使寒地黑土品牌有了较好的知名度。而对于普通企业来讲,要获得如此大的支持力度并非易事。这使得不少黑龙江农产品企业难以打造自己的品牌。

留意一下各类媒体就会发现,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数量并不多。仍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河北省相关部门积极搭建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每年组织数十家农产品企业参加广交会、欧洲食品博览会、马来西亚中国进出口商品展览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同时,支持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国际贸易,使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巩固老客户的基础上,结识了更多的新客户,拓展了国际市场。

专家认为,以自有品牌打天下时国际认证费用、宣传费用确实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步伐;加之农副产品价格行情周期性波动,使得企业追求短期效益,以迅速回笼资金为目的;此外,相关政策、信息披露的相对滞后,也影响了企业国际化进程,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还需从相关制度上加以改善。而要是企业改变着这种现状,相关部门的配套帮扶政策还应再加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