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成果
首先,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2.9%,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6.6%,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发展最快的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其次,民生状况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10年辽、吉、黑三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7%、3.9%和4.0%。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各类棚户区改造已使250多万户居民受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第三,竞争新优势正在形成。东北地区粮食产量连创新高,2010年粮食产量超过2200亿斤,占全国的20%。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重点产业优势进一步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企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以金融、旅游、物流、软件和服务外包、文化产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东北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555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95万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达到4.4亿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9300万千瓦。
第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初见成效。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初步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资源枯竭城市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局面有所改变,部分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生态环境整治取得积极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
第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顺利推进,《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启动实施。黑土地治理、湿地保护和防沙治沙工作稳步推进。主要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成效,松花江、辽河干流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力度加大,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整治。“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全面完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显著降低,落后产能加快退出。
第六,国企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政策性关闭破产、分离企业办社会、剥离不良资产、解决企业历史欠税、处置装备制造业不良贷款等基本完成。90%以上的国有企业实现改制、重组,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大企业集中,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非公经济加速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第七,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蒙东和黑龙江沿边开放带建设加快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深入推进,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能力不断增强。沿海沿边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东北地区正成为吸引外资的新热土。
8年多的振兴实践,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继续朝着全面振兴目标迈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