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辽老大”,如今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2003年,中央作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十一五”时期,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又接连上升为国家战略。抓住机遇,重振中国的“工业摇篮”雄风,“十二五”开局,辽宁正在强势崛起。
大战略——面向区域重整发展格局
尽管拥有较早的对外开放城市(如大连、营口等),以及绵长的沿海开放地带,但辽宁人一度还是为远离南方开放前沿而苦恼,认为他们缺乏足够的区位优势。然而,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过程中,他们发现,辽宁虽然不是开放的边沿而却是在中心地带,那就是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一个全新发展的平台展现在辽宁人的面前。
“沿江、沿边、沿海”的辽宁丹东,现在是东北东部地区包含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12座城市经济发展的聚焦点。丹东转身向海之时,12市共同发现,东北东部地区最近的出海口原来就在这座美丽的边境城市。现如今,东北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夜以继日、热火朝天地推进着,丹东也在加大力度建设海港,整合各种资源要素拓展临港经济发展空间。当营口港突破2亿吨吞吐量之时,锦州港、丹东港也加快了向亿吨大港迈进的步伐,而他们的动力都来自于区域经济关注度的不断提高。
作为东北地区惟一的沿海省份,辽宁的转身向海甚至让整个东北都看到发展的未来。“十一五”时期,以沿海港口和42个重点园区建设为突破口,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全面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展神速,长兴岛临港工业区、锦州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重要基础设施辽河特大桥建成通车。今年前7个月,辽宁沿海经济带6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18亿元,增长30.7%;实际利用外资129.8亿美元,增长44.3%。9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这无疑是对沈阳经济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充分肯定,更给辽宁今后走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以极大信心。
随着沈阳经济区“一核、五带、十群”的区域产业空间发展格局的确立,沈阳中部8市通过5条产业带和10大产业集群的建设,促进跨区域产业互补、集约化发展,拓展出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正在成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今年上半年,沈阳经济区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31.4亿元,增长3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87.1亿元,增长47.1%。
“大产业”——更新换代重振工业雄风
锦州光伏产业基地,已不是过去“小而散”的产业形态,取而代之的是产业链条齐全、产业布局合理、科研支持有力、商家穿梭其中的大型产业集群。数字技术、生物医药、先进能源装备、液压装备、新能源电器、仪器仪表……这些新建的产业集群在辽宁各地都已经成为所在城市工业经济发展和特色区域经济品牌的“助推器”。
预计“十二五”时期,超千亿元规模的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将在辽宁遍地开花。2010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3125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2%。发展产业的主角是企业。说起辽宁的企业,就不得不提国企改革。如今在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的推动下,辽宁国有大型企业公司股份制改造已基本完成,一批骨干国企实现联合重组,国有资本更多地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与此同时,辽宁的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长足发展,如今民营经济已占辽宁全省经济总量的60.5%。企业迸发出的活力,助推辽宁经济快速完成从复苏到振兴的转变。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