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伊犁外经贸处获悉,由新疆伊犁伊帕尔汗香料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6吨、货值6.9万美元的薰衣草干花由伊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合格,经上海口岸首次出口法国。
近年来,随着特色农业风靡全国,新疆的葡萄、哈密瓜等特色农产品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而素有“塞外江南”之誉的新疆伊犁地区,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薰衣草产业,成为我国最大的薰衣草基地,带动了当地农民实现增收和一批香料企业的迅速兴起。薰衣草产品的出口有望成为伊犁地区外贸增长的新亮点。
产业前景被普遍看好
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疆伊犁河谷地区位于天山北麓,三面环山,属半干旱气候区,与世界著名薰衣草产地法国普罗旺斯地处同一纬度带,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非常相似,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适合种植薰衣草的地区之一。上世纪60年代,兵团农4师65团和70团首次从北京、西安等地的植物园移植薰衣草到伊犁地区并获得成功。90年代后期,市场经济日益活跃,旅游工艺品、保健品、香料香水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薰衣草集3种功能于一体的巨大价值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薰衣草鲜花、精油以及干花迅速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薰衣草精油的市场最低价都在每公斤270元左右,国内许多商家争相到伊犁采购薰衣草,开发高级装饰品、化妆品、旅游纪念品和妇女用品。
这位负责人说,薰衣草是一年种植、多年收获的草本植物,植株老化至少需要7至8年的时间,而且具有较强的耐干旱性,对新疆退耕还草、防风治沙不仅有积极作用,而且还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对于农民来说,种植薰衣草比种植棉花、甜菜等经济作物节省很多肥料和人力,如果按平均每亩薰衣草产6公斤精油计算,农民每亩纯收入在500元以上,比目前种植棉花每亩纯收入400多元划算,而且由于气候和环境的限制,薰衣草在全国的种植范围有限,随着薰衣草产品的深度开发,市场需求的增加,薰衣草的价格还会提高,伊犁很多农场职工和地方农民都把薰衣草作为致富的首选经济作物。
发展需破两大瓶颈
尽管新疆伊犁薰衣草产业已初具规模,市场前景不断看好,但据兵团部分种植薰衣草的企业反映,目前伊犁地区薰衣草产业却面临阻碍该产业发展的两大瓶颈,即:深加工技术不够和市场销售存在的恶性竞争。据记者了解,近年来,随着薰衣草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在生产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品种混杂、种植技术不合理、蒸馏工艺不规范、精油质量不稳定等,严重影响了薰衣草产品的出口和内销,致使薰衣草产业停滞不前。
目前,世界薰衣草粗油的提炼普遍采用水蒸气蒸馏技术,伊犁地区有蒸馏车间20余栋,中型设备400余套,基本能满足薰衣草粗油加工的需要。但由于缺乏粗油精馏和整理调配技术和设备,蒸馏过程中油水分离工序是人工操作处理的,存在油水分离不净的现象,以及批次混合后出现的成分指标差异性很大,提油车间通常是大量的薰衣草花枝和蒸馏后废渣由车辆承载进进出出的状态,周围是农田和公路,灰尘和泥土容易进入蒸馏体系,粗油也经常出现固体悬浮物或固体杂质等,很难提高和调整薰衣草油香气的化学成分,使产品在规格化、质量标准化方面,很难达到国标要求和国际标准,这对提升伊犁薰衣草油的国际竞争力和附加值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新疆伊犁远馨香料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春全说,在薰衣草系列产品的销售方面,由于品牌太多太杂,相互压价导致的恶性竞争,也使很多香料企业叫苦不迭。随着薰衣草作为旅游工艺品、保健品、香料香水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当前整个伊犁地区从兵团到地方都在种植薰衣草,仅兵团农四师就有4个团种植,还有霍城县、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等地方农村,由于种植面积很大,过于分散,而且出于利益的驱动,很多地方都在建立初级加工企业并打出品牌,农四师每个团场都有自己的薰衣草产品品牌,而整个伊犁地区共计15个品牌。有的企业简单到只需要向农民购买几十公斤油,就能自己调配几百公斤香水的地步。品牌之间成本不一,小企业疯狂压价,大企业根本无力竞争,但实际上小作坊调配出的香水不但对人体无益,反而还把伊犁薰衣草的声誉毁了。
声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4师副师长张成隆认为,针对伊犁薰衣草产业当前面临的困境,必须走五个“统一”的道路,即“统一的组织、统一的种植模式、统一的加工方式、统一的价格、统一的品牌。”必须对伊犁地区的薰衣草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合并势力较强、较有技术含量的香料企业,组建大型香料集团,淘汰小型企业尤其是三证不全的小作坊。通过组建香料集团,集中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进而发展集中的,易于管理和技术推广的大规模薰衣草种植基地,建立薰衣草产业链深层次开发的研发基地,集中力量树立一到两个薰衣草品牌,从而做到依托伊犁薰衣草基地的优势,打造中国薰衣草产业的龙头企业。
来源: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