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发布加快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时间:2011-12-05





  本报讯 近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河南省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发布镁产业实施意见的目是为发挥河南省镁产业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将镁产业打造成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要产业。


  河南省是镁资源大省,已探明白云石储量在10亿吨以上,居全国第3位,且品位高,杂质含量低,具有独特优势。河南省镁工业起步较早,突破了一批前沿核心技术和产业化关键技术,在全国较早建立了从冶炼到镁合金精深加工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服务体系。鹤壁市是我国镁加工产业示范基地,洛阳市在国内最早批量生产变形镁及镁合金板带材。2010年,全省实现镁和镁合金产量13.1万吨,主营业务收入36.8亿元,带动镁及镁相关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


  《实施意见》指出,河南省镁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产品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等问题,镁粉、镁锭等初级产品产量占全省镁产品总量的70%以上,2010年50多家企业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仅10家。面对镁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必须切实增强加快镁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加强引导、破解难题,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加快提升该省这一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水平,着力培育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先导产业,打造镁产业基地,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河南省镁产业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明确


  坚持科学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精深加工为方向,依托河南省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推进“一谷三集群”建设,巩固高品质金属镁及合金、镁粉屑、粒和镁牺牲阳极等产品优势,加快发展变形镁合金板型管带材及镁合金压铸件等精深加工产品,推动扩大镁合金在终端产品中的应用,积极研发高性能镁合金及新型镁基复合材料,促进镁铝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镁循环经济产业链,把河南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镁合金和镁加工产业基地。


  突出以应用促发展。以装备轻量化为契机,加快推进镁合金在轨道交通、汽车、电子、电动工具、装备、自行车等领域的应用,努力扩大新的应用领域,以产品应用促规模扩张。突出提升产品档次。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努力向产业链高端突破,提升整体实力。突出提高技术水平。组织联合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研发推广,积极推进镁工业与铝工业融合互动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突出节能减排和资源保障。实施镁业绿色工业标准,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镁产业发展主要任务


  着力建设“一谷三集群”,实现集聚发展。


  一谷:力争把鹤壁市打造为“中国镁谷”。支持鹤壁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鹤山镁综合利用园区、金山镁合金精深加工园区,加快鹤壁地恩地公司、河南创世电机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推动配套企业进驻园区,力争“十二五”期间培育1~2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2~3家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大型企业,实现镁及镁相关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加快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技术研发转化中心、镁产品深加工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产品交易中心等5个中心,打造“中国镁谷”。


  三集群:以郑汴汽车产业带为依托,建设镁合金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以汽车轻量化为契机,充分发挥宇通集团、奇瑞汽车公司、郑州日产公司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龙头作用和带动效应,加快推进镁及镁合金在汽车和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等领域的应用,打造国内知名的镁合金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集群。力争到“十二五”末,镁合金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以富士康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建设镁合金3C产品、电动工具及新能源产品生产集群。依托富士康集团、河南创世电机公司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和高新技术等产业用镁合金终端、高端产品,逐步提高镁及镁合金产品市场份额。力争到“十二五”末,镁合金3C产品、电动工具及新能源产品销售收入突破80亿元。以洛铜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建设变形镁合金板带材开发及生产集群。依托洛铜集团、华陵镁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发挥洛阳有色金属设计院、河南科技大学等单位的研发优势,加快发展高温高强镁合金、蚀刻板、电主轴、镁合金薄板等变形镁合金近终成型产品,满足航空航天、军工、高端装备及纳米技术等特殊领域的需要。力争到“十二五”末,变形镁合金板带材产品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