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两化”融合使粤制造业再占新高地


时间:2013-11-13





走马珠三角家电制造业重镇,南方日报记者发现,在市场、成本多重因素倒逼之中,传统家电制造业正在实现从“制造”向“智制”的转变。在全国的家电产业版图上,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大多出自珠三角地区。有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家电行业前十品牌制造主产地当中,广东占了近半数,份额为44%,远超浙江的16%、江苏的7%以及安徽的8%。

  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后,尤其自2011年下半年起,家电行业受到房地产市场疲软、各类补贴政策退出,以及海外市场经济下滑等因素的影响,需求不旺、市场遇冷,终端销售数据下滑。

  “寒冬”中,广东家电开始了各自的转型升级之路,努力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其中,通过智能化来提高效率和质量是粤家电发展的特色。

  数据显示,广东家电的智能化变革让自身的市场份额未降反升:TCL去年累计销售液晶电视1578万台,产量位居全球第三;格力电器去年营收1000.84亿元,成为国内首家以单一品类超越千亿的专业化家电企业……南方日报记者从广东省家电商会了解到,去年,广东家电行业累计完成产值已超过6100亿元,占全国家电行业累计完成产值11447.41亿元的53.28%。

  从家电业的“智造”转型突破可以看到广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和方向。广东正依托制造业大省优势,以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两化”深度融合突破口,重点推动生产产品、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生产服务智能化,加快“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在广东家电产业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型中,除了“金字塔尖”的研发管理人员,优秀的产业技术工人也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

  调查

  开班授课 以“全员技工化”促企业转型

  从表面上看,格兰仕“全员技工化”增加了企业的短期成本,但事实上工人的操作技能和整体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升,让企业摆脱了对人海战术的依赖,使企业转型升级有了核心基础和保障

  同一年进入格兰仕的长沙小伙张海波和电白小伙蓝志儿最近刚刚被评为“2013年榜样技工”,这让他们很是兴奋,“全公司4万多员工,一共就评出了10个人”。

  张海波2005年进入格兰仕微波炉公司磁控管制造车间工作,从一线操作员到机修技术员,随着企业机械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他开始感觉自己知识不足。通过格兰仕组织的企业资深工程师、资深技工等骨干“开班授课”,他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动手技能都有了大幅提高,今年8月通过了格兰仕四级技工的认证考试。

  蓝志儿则从空调压缩机车间的曲轴线磷化机操作工做起,经过专业培训,一路成长为能力过硬的电工人才,通过了国家考核获得高级技师职称,如今已经是空调机加工车间的电工主管。

  张海波和蓝志儿都是格兰仕产业工人“全员技工化”制度的受益者。不过,谈及这一制度,格兰仕集团总裁助理、新闻发言人陆骥烈感慨:“这完全是市场逼出来的。”

  陆骥烈说,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机械设备越来越先进,但工人的技术水平却跟不上要求,加上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这迫使企业要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

  记者了解到,格兰仕正在实施的产业工人“全员技工化”制度,是对包括装配、螺钉、混料、喷粉、碎料等操作类,车工、电工、焊工、打磨工、机修工等技术类,面向生产条线共计近50个工种的产业工人全面推行五级技能等级认证。已有国家标准可依的工种,严格参照国家标准进行考核认证,国家标准还没有涵盖的,则结合岗位实际和产业升级对工种的实际需求设定相应的等级标准。

  “从零部件生产到整机装配,每个工种的运行效率、完成质量都将对成品的性能、品质发挥作用。所以,格兰仕的技工等级认证覆盖到制造全产业链的所有工种岗位人员。”格兰仕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员工的技能等级与工资福利待遇直接挂钩,岗位技能等级越高,享受的岗位工资、技术津贴越高,同时享有晋升优先的待遇,普通技工的工资将提升至4000元/月,一级技工相当于高级工程师,月收入最高可达近万元。

  为此,格兰仕人力资源部门建立起系统的培训培养机制,新入职员工全部接受规范的岗前培训,正式员工可以结合个人发展需求,免费参加一系列的技能培训。格兰仕一方面在公司内部调动一大批技术骨干组成内部导师团,一方面积极与地方政府、专业技术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合作,充分整合企业内外部的师资力量。9月初,格兰仕联合中山市人社局、中山技师学院开办了小家电装配、空调装配、数控车床等专业的中级技能培训班,免费为有需要的员工提供培训课程。

  目前,格兰仕已经通过五级、四级等级认证考核的员工超过了两万人,在其中山厂区,完成认证的人数占整个中山产区员工近半。

  空调压缩机车间的一名技工告诉记者,实施“全员技工化”之后,他每个月的工资多了,但也感觉到压力,周围的同事都在学技能、练手艺,“我也不能放松呀,每个人都希望考到更高的技术等级”。

  陆骥烈介绍,“全员技工化”从表面上看增加了企业的短期成本,但事实上工人的操作技能和整体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升,“这让企业摆脱了对人海战术的依赖,而我们更看重的是长期效益”。

  目前,新一轮的考核认证也在加速推进中,将包括新一期的五级技工认证以及更高级的三级技工认证。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表示,所有经营要素中人的要素是最重要的,产业工人技工化是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的核心基础和保障,“我们目标未来三至五年时间内,通过培养,所有的格兰仕产业工人都将拥有技术等级认证,实现‘全员技工化’。”

  量身培训 提供多项课程提高员工竞争力

  得益于对技术的重视,以格力、美的、格兰仕、TCL等为代表的广东家电企业以优质的产品赢得市场的同时,一些先进技术的产品也不断问世,使广东家电行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不仅是格兰仕,包括美的、格力等国内家电龙头企业,近年来都在提升一线工人的技术能力方面下功夫,以持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8月20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公司一年一度的劳动技能竞赛开幕式上说:“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在她看来,企业的产品要有核心竞争力,必须靠自主创新,提高研发水平,不过,设计出来的产品终究是要靠工人制造,“研发人员想得天花乱坠,没有工人的双手,只能是空中楼阁,不能落地”。

  南方日报记者从格力了解到,一线员工从进入企业第一天起,企业提供各种平台帮助其向“技术型工人”转变。在格力七层楼高的培训大楼里,每天都安排着各种各样的课程,如电气安全培训、钎焊实操培训、六西格玛培训、全面质量管理培训等,内容包罗万象,员工甚至还可以从工作实际出发提出具体的培训需求。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目前,格力电器正在积极建设格力工程技术学院,计划为7万多名员工提供再次深造学习的机会,而董明珠的设想是“90%以上的一线员工都具备大专学历,成为技术型人才”。

  此外,格力电器还专门为从事研发和技术一线的员工开辟另一条平行的薪酬体系和晋升标准,让他们在专心发挥自己的特长、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同时,也能和中高层管理人员一样拿高薪、受尊重。

  几年来,格力的技术工人中走出了党的十七大代表的机修班长张树源、开叉车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叉车司机曹祥云以及因不断改进技术工艺而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贴片班长卢锦光等,他们成为了新一代产业工人的榜样。

  在顺德,10月17日和18日,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六地工厂的焊接技术专员上了两天的“特训课”,讲课的是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电系的卫国强教授,卫教授在两天的课程中讲授了钎焊技术的基础理论、材料、方法,以及在制冷行业的应用与发展趋势,这让来自各个工厂的焊接技术专员热情高涨,纷纷拿出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向教授请教,来自芜湖工厂的小伙子还把焊接实物的不良品带到了课堂上,请教授“诊断”。

  这是美的若干次周末大讲堂活动中的一次。不仅如此,2006年,美的还成立了美的学院,每年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在美的员工当中,美的学院还有“黄埔军校”的美誉。此外,近两年,美的还建立了E-learning在线学习平台,不管是高层管理人员,还是一线的技术工人,都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在线学习各项课程。记者从美的公司了解到,近年来每年在员工培训上的投入都超过了3000万元。

  在中国家电协会副秘书长陈钢看来,一线员工的生产效率和专业水平决定了产品的竞争力,尤其是白色家电,行业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不同品牌产品的差异主要在于新材料、新工艺的转化应用水平和规模化制造的效率,前者影响产品的可靠性、耐用性和创新性,后者影响的是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定价能力。

  正是得益于对技术的重视,以格力、美的、格兰仕、TCL等为代表的广东家电企业,加速推动自身转型升级,以优质的产品赢得市场,而且包括变频空调、智能电视、高效节能洗衣机等代表先进技术的产品也不断问世,持续扩大着广东的家电产业领域。广东省家电商会执行会长舒海波介绍,去年广东家电行业累计完成产值超过6100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家电总产值中占比达五成多,“越来越多的国际买家已经视广东为家电产品主要采购市场,广东家电行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展望

  全环节智能化加速“两化”融合

  广东家电企业重视一线技工的培养和提升,不断增强生产环节的智能化水平,正是广东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依托制造业大省优势,以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目前,我省正酝酿出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其中不仅对我省智能制造水平提高提出了总体目标,要求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依托制造业大省优势,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产品智能化、生产服务智能化,引领我省“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变,全面提升全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水平。

  其中明确提到,要发展智能家电和消费电子。大力发展智能家电,提高空调、冰箱、电视、厨房用品等家用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改进产品性能和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智能家居发展。目标是到2017年,我省家电产品电子部分占整机价值平均提升到60%。而一线产业技术工人正是推动升级、实现目标的最基础元素。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到广东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及物联网应用情况调查时,充分肯定了我省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取得的进展。他要求我省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他同时希望广东发挥企业积极性,增强企业参与两化融合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共同探索创新,为全国两化融合创造有益经验。

  反响

  10日见报的“读懂中国 走进广东——打造广东经济升级版”系列报道之《绿色发展成转型升级“新引擎”》引起读者广泛关注。不少环保工作者、企业和学界代表认为,近年来广东以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发展,改革力度大且成效显著,未来仍需继续坚持生态立省的道路,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环境质量。

  广东省环保厅副厅长李晖说,尽管近年我省环保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形势依然严峻,“全省仍有8.1%的省控江河断面水质为劣V类,粤东的练江等重污染河流治污任务繁重,珠三角空气质量虽然较京津冀、长三角要好,但今年仍出现过重度污染的情况,我们并不能满足于目前水平。”他表示,全省环保系统要以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为目标,严格环保准入,强化审批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强污染减排,为我省扩容提质、加快发展,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奠定更加坚实的环境基础。

  东江环保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人大代表张维仰说,作为企业代表,在广东以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最为关注的是环保标准的制定。“若标准制定过低,不利于鼓励企业提升治污工艺,削弱行业升级的积极性;如果标准制定过高,大部分企业难以适应,也会陷入法不责众的尴尬。”他建议市民应该强化绿色消费理念,在购物以及选择产品的过程中,“用脚投票”,选择更加注重环保节能的产品和品牌。

  刚被省环保厅聘为第四届广东省环保社会监督员的苏永善表示,广东以绿色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更多的群众了解、支持。他将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向社会特别是学生群体大力宣传环保政策与法律法规,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激发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同时,加强检举违法排污等破坏生态的行为,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的环境问题进行社会监督。

  记者手记

  培训高技能工人 发展“广东智造”

  每年年底到来年开春,社会都会关注广东家电制造行业的“用工荒”问题。事实上,对于转型中的家电制造企业,“用工荒”并非真的招不到人,用董明珠的话来说,“‘用工荒’实际上‘荒’的是技术型、知识型工人。”

  同时,这也是整个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在采访中,有家电企业人士谈到,中国今后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必须有庞大的技术工人队伍作为支撑,中国制造的产品停留在低端层次,在很大程度上跟缺乏足够、称职的技术工人相关。随着企业转型升级,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但高技能人才却越来越少,“设备易得,技工难求,长此以往,不要说产品升级换代,就是维持现状也很困难”。

  陆骥烈认为,中国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已经迫在眉睫,必须在东南亚国家的产业配套、硬件基础设施配套还未成熟的几年内,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把竞争力优势维持下来,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赢取几年的过渡时间。

  为了填补“技工缺口”,家电制造企业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为一线工人提供学习再深造的机会:有的自己培养技术工人,有的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真金白银的实惠,让一线工人看到掌握技术的好处,留住技术工人,进而在企业内部营造尊重技术、尊重人才、注重创新的氛围。

  从短期看,企业需要为此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因而增加了成本,尤其在推动技术教育培训方面,还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重视、扶持和帮助。但从长远看,优秀的技术工人拥有先进的技能水平,能够应用智能化的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实现智能化,劳动生产率有明显提升,最终生产出智能化的产品,实现全环节智能化,深化企业“两化”融合。从小处讲,他们将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带来巨大效益,从大处讲,这一趋势符合我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变的需要,有助于提升全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水平,是笔回报率较高的“投资”。

来源:南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