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53.93亿元,同比增长12.2%,增幅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消费数据的看好,与广东出台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密不可分。这一年,广东坚持开展“广货全国行”、“广货网上行”等活动,积极扩内需、促转型,推动广货“触网”促销,力推电子商务这一新兴业态的发展,使得一批新业态企业得以迅速成长。
名词解释
消费新动力
近一年来,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业态迅猛崛起,激发了巨大的消费潜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去年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赞许地对马云说:“你们创造了一个消费时点”。在这个时点上,广东成为最大亮点:广货和广东电商成为天猫“双十一”当日成交最大赢家。
李克强在他就任总理以来的第三次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表示,新经济不仅仅解放了老的生产力,更主要是创造了新的生产力。中国经济要“爬坡过坎”,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兴增长点,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行稳致远。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破2.5万亿元
“这种平稳增长态势是历史上少见的。”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值得肯定的是,2013年,广东主要经济指标的表现非常平稳,波动小,除GDP各季度累计增速均为8.5%显示出稳健的经济运行特点外,去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在11%—12%,成为全年经济数据的一大亮点。据统计,2013年,我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53.93亿元,同比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1%,增幅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去年,我省消费稳步回升,城镇增速快于农村。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2282.43亿元,同比增长12.4%;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71.51亿元,增长10.9%。同时,在限额以上批零企业中,商品零售额增幅在20%以上的主要有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分别增长23.1%、21.7%、26.2%和43.9%。
2013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决定。该决定的出台,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加快发展,其影响既有直接的方面也有间接的方面,比较突出的是推动资金向该地区投入和聚集,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发展结果看,2013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2.7%、13.1%和12.2%,高于珠三角的12.1%。
记者了解到,我省将继续努力采取措施,保证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稳定。其中,在内需方面,要保证投资和国内市场消费同等重要。同时,落实各城市新的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提高普通工人收入,深化居民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机制改革,提高社会消费预期,促进内需。此外,要研究刺激居民消费的机制和途径,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消费需求。继续开展“广货网上行”、“广货全国行”,借助电商平台推销广货。
网购市场蓬勃发展规模增五成
消费的稳步提升,离不开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根据预测数据,去年,我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2万亿元,增长超过30%。其中,网络购物市场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增长近50%,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左右。网络购物订单突破8亿单,远高于排名第二位的江苏省。在上述电子商务核心数据排名中,我省均居全国首位,电子商务第一大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我省电商的雄厚实力在去年天猫“双十一”购物活动中得以集中爆发。数据显示,在全国15家天猫单日销售过亿元的企业中,来自广东的骆驼、茵曼、易方达基金、酷开电视、富安娜、生命人寿和林氏木业等7家企业上榜,占近半壁江山。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在去年“双十一”中释放的消费能力颇为惊人。根据阿里巴巴提供的数据,广东在天猫购物活动当天以总成交额33.748亿元勇夺“中国网购第一大省”的称号。
与此同时,在商务部去年公布的“2013—2014年度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名单中,广东的唯品会、梦芭莎、中经汇通、环球市场网、真维斯、中国汽车用品网、A8音乐、兰亭集势、QQ网购、顺丰速运、中农网等11家电子商务企业上榜,上榜企业数较2011年翻了一番。
除上述规模较大的电子商务企业外,大量充满活力的网商群体成为我省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据统计,广东网商数量在阿里巴巴集团旗下三大平台均居首位。2013年,我省网商在“天猫”销售额超过600亿元,占“天猫”销售额20%左右,居于全国首位。
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外延早已不局限于零售业。据省经信委透露,2013年,我省在钢铁、石化、塑料、木材、粮食、煤炭等大宗生产资料领域涌现出一批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其中广东塑料交易所年交易额超过1500亿元。
物流效率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电子商务产业链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更广、更深的维度延伸。代运营、物流业、移动支付等行业也方兴未艾。业内专家表示,电子商务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促进了我省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总体提升。
过去几年,我省出现了“易积电器”、“小冰火人”、“大卓咨询”等知名代运营服务商。电子商务服务业正蓬勃发展。根据统计,我省累计发放电子商务数字证书超过2071.44万张,约占全国的40%。
“我省有1800多家快递企业,接近全国的三分之一。”省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据估算,去年前三季度,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约11.5万亿元,同比增长10%;物流业增加值约3400亿元,同比增长9%,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同时,省内物流龙头企业“顺丰速运”位居全国快递行业第二位。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5%,比全国水平低3个百分点,物流效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电子商务的外延得以不断扩大,新业态正迸发活力。据统计,我省有23家机构获得央行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根据腾讯财付通的统计,2014年春节除夕到初八,有超过800万用户参与了抢红包活动,超过4000万个红包被领取,平均每人抢了4至5个红包。红包活动最高峰是除夕夜,最高峰期间的1分钟有2.5万个红包被领取。
案例讲述
互联网上崛起的“广东制造”
2013年11月11日,一个第4次迎战“双十一”的女装品牌以1.2亿的销量跻身全网破亿15强。“双十一天猫女装销量冠军”成了它的新称号,它就是广东品牌茵曼。
说是迎战,一点也不夸张。“对于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日子,没有之一。”怀着这样的想法,公司几百名员工严阵以待,通宵加班。有的员工搬来了锣鼓乐器,定点表演提振士气;有的员工组建成专门的服务团队,每2小时送上水果夜宵。
如果把目光往前看几个月,为了这样的成绩,他们努力了大半年。2013年5月,公司内部研讨启动,将由数据分析得出的消费者行为结论运用到全链条营销中;7月,营销方案制定启动,活动、广告等各类营销均进入设计进程;9月,实施开始,为11月陆续造势。
1998年公司在广东创立时,仅为一个客户代工生产;2005年,偶然听到马云关于电商发展的讲座,公司决定加入阿里巴巴B2B;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外贸形势急转直下,被迫缩小外贸在公司业务中的比例;2010年,第一次“迎战双十一”销售额达680万元,2012年至今,互联网零售占公司经营的100%,堪称破茧重生。
通过“触电”上网,茵曼,欧时力、歌莉娅、骆驼等这些或是在线下耳熟能详,或是在线上驰骋纵横的广东网商们,在政府的助推下,探索出一条空间巨大的升级之路。
南北对话
中国社科院财经院副院长荆林波:
未来应从满足需求过渡到创造需求
“广东省内需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保持了12%左右的速度,弥补了广东外贸下滑的颓势。与此同时,广东已经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经济总量也从1985年开始连续28年位居全国第一。这说明广东省委和省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了实际成效。”
荆林波表示,最近几年,广东加大力度解决消费和投资拉动力不足的问题。广东省在鼓励民间投资、增加高新产业投资上进行了较大的政策引导,关注研发强度,鼓励出口企业转内销,抢占国内的中高端市场。另外,201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倡导的“广货网上行”活动向常态化转型,无论是销售额还是电商企业、买家都飞速增长。此项活动明显地带动了广东的农业、制造业乃至服务业转型升级,瞄准终端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积极探索从众包到众筹乃至众创的模式,推进制造企业进一步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强化虚拟网络交易方式对传统价值链的促进作用,高度重视采用互联网思想进行微观企业升级换代、中观产业深度融合、宏观政策不断优化。
荆林波强调,“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认为未来不可限量,所有的焦点要集中到如何从传统的简单满足消费者需求,过渡到引导乃至创造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如何随时随地借助任何移动互联工具,满足用户任何的需求,提升体验满意度。”
华南理工大学现代服务业研究院副院长祁明:
新业态对经济具有全方位拉动作用
“电子商务所代表的新业态对经济具有全方位的拉动作用。”祁明表示,对产业链下游的消费者而言,电子商务使其获得更加透明和对称的信息。“买什么、在哪里买、什么时间买、不同商家的价格都能够一清二楚,这极大地拓宽了消费者选择的余地,激发了老百姓消费水平的提高,拉动内需的作用特别明显”。
同时,祁明表示,不仅仅是消费,对于处于上游的众多企业来说,也能够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更加了解消费者和市场,进而通过更加丰富的营销方式,拉近与客户的距离,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过去厂家、商家难以清楚知晓消费者喜好,且具有滞后性,因此生产和销售常常盲目而被动。通过电商和大数据分析,企业能够了解、引导消费者,甚至能预判未来的消费趋势和走向,从而使得生产和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也更有效。”
他还强调,广东正在改变原来工业贸易独树一帜的局面,但国内消费的迅速增长并不表示放松外贸,而是要加大外贸结构调整力度,尤其是加大服务贸易的数量和质量,这才是广东也是国家未来外贸发展的主流方向。
来源:南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