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广交会”在广州琶洲展馆开幕。江门市共248家企业参展,分布在34个展区,参展产品主要为家电电子、五金建材卫浴、摩托车、餐厨用具、家居用品、浴室用品等。据了解,为打响“江门制造”品牌,提升江门城市和产业知名度,江门市外经贸局在广交会期间开展了“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宣传。
趋势:外商采购意欲增加
据了解,此次广交会江门参展企业以生产企业为主,数量与往年基本持平,新增1家。其中,摩托车、水暖卫浴、餐厨、家居用品行业类的企业比较多。据了解,今年广交会出口市场有回暖迹象,据江门市多数参展企业反映,不少出口商预期今年的情况会好于去年。不少企业都表示,虽然今年1—2月订单情况都不容乐观,但从3月份以来,不仅客商询盘量有所增加,老客户下单的频率也在加快。
在广交会现场,客流量与往届相比有所增加,且外商采购的意欲增强。“今年客流量不算很多,但客人来了真正坐下来了解产品的比较多”,宝来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副经理梁锦豪表示,按照以往经验,客户在广交会直接下单的比较少,但是通过广交会与新老客户的接触,基本可以知道客户的意向甚至下一步做法。
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广交会作为“沟通交流的平台”的作用大于“交易平台”,它主要为参展企业和境外采购商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加强双方的互动。“对于摩托车行业而言,在广交会现场下单的可能性很小,一般都是通过双方长时间的沟通交流,客户在充分了解产品的功能以及市场潜力后,才有可能下单”,大冶摩托车技术有限公司参加本次展会的相关负责人透露,有的老客户会询问上一次的订单怎样,可能有意向下个月继续下订单,而新客户即使沟通半年以上,也未必能够签一张单。“但此次展会既可以跟老客户联络感情,还可以发展潜在的新客户,一举两得。”
据大冶摩托技术有限公司方面介绍,现在摩托车市场传统车型的需求趋于饱和,为了引导消费,该公司研发设计了十多款适合目标市场的新产品,吸引客商前来采购。此次该公司展出的产品“天虎”比较受欢迎,其外形比较时尚,也比较舒适,高档而优惠,目前在非洲和埃及销售量都不错。
政府:搭平台促成长稳增长
在广交会现场,为了更好地宣传公司的形象和产品,很多企业对自己的摊位进行“特装”,专门请设计公司设计独特的摊位形象吸引注意。另外,为了更好地帮助江门企业在广交会上“造势”,江门市外经贸局也从多方面帮助企业“促成交”、“稳增长”。
近年来,江门市陆续获得国家级和省级转型升级示范基地5个,为了提升示范基地的知名度,推广基地产业,江门市外经贸局在本届广交会中央平台预订了4场宣传活动,分别针对江门市的投资环境、摩托车基地、水暖卫浴基地和不锈钢制品等基地加以宣传,以“好摩托、江门造”、“买龙头,到水口”和“江门制造”等为主题进行演绎,引导客商主动采购江门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产业区域品牌,帮扶企业抢抓订单”。
而其他参展的企业又采取什么帮扶方式呢?为继续加深“江门制造”品牌在国内外客商心中的印象,提高“江门制造”的国际知名度。江门市外经贸局继续利用本届广交会的强大平台,在广交会期间开展“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宣传:一是帮助企业统一预订广交会人行天桥近80个灯箱广告,以企业产品和“江门制造”和谐画面进行产品和区域品牌捆绑宣传;二是将“江门制造”标识统一形象继续在《广交会会刊》、《参展商名录》、《导向手册》、《国际商报》和《轻工商会馆刊》等媒体推介江门市“江门制造”品牌;三是将“江门制造”标识以大幅广告在馆内中平台对称位置进行展示;四是在江门市每个参展企业的展位上摆放印有“江门制造”的KT贴板、铝框、资料架和展位挂帘等,形成四位一体的立体宣传阵势。
企业:打造自主品牌提升竞争力
新产品已成为很多企业在广交会上“抢客户,争订单”的重要方式,然而,在新产品研发的背后,要长远地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打造自主品牌将成为未来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外贸进出口,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自主品牌的重要性,也开始慢慢摸索。
参展企业之一广东伟祥卫浴实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介绍,为了提高企业的利润率,除在原有的生产线用于为老客户贴牌之外,还新增了生产线用于研发生产高端产品,打造自有品牌。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不锈钢水龙头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报价比传统水龙头高出了三分之一,大大提高了利润空间。此外,江门宝田公司的摩托车品牌在非洲市场已经小有名气,在老客户的介绍下,不断有新的客户慕名前来采购。
“无新产品的储备的企业是没有活力的,有新产品不断展出的企业能让客户看到企业的活力,才会继续下单。”谭锦豪说,今年带了四五款刚刚开发的新产品,比较受欢迎,现场已有客人下单,有的老客户也有意向。“老客户是我们的忠实粉丝,新产品也是维持老客户的方式之一。”谭锦豪说。
大冶摩托技术有限公司参展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做自主研发很辛苦,但要做大做强必须朝自主研发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