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重压下 佛山陶瓷谋转型升级


时间:2014-10-14





环保、转型已成为当前陶瓷行业的热词。随着国内外陶瓷行业形势的变化,如国家环保政策出台,以及稀缺陶土的减少等,陶瓷企业亟待转型升级。

如何应对环保新标?佛山陶瓷转型升级又有哪些方向?对此,各路专家、工程师纷纷支招。

增加产品的功能和附加值

“目前佛山陶瓷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环保压力大,产品同质化严重且附加值不高,资源和能源消耗比较大,创新性的科技成果少,而实现了产业化的更少。”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吴建青说。

如何降低能耗,实现节能,吴建青认为,在现有的技术下,可烧成的最低能耗可达到1332KJ/Kg制品,而目前辊道窑的烧成能耗是1900 KJ/Kg—2900 KJ/Kg制品。他认为,能耗与陶瓷产品的吸水率等有关,按照现在的技术建筑陶瓷的节能潜力在30%以上,应当从窑炉结构、燃烧设备、耐火材料、智能控制、产品的配方和要求、余热利用等多方面加以考虑。

根据对陶瓷行业新品研发情况的了解,吴建青总结了建筑陶瓷产品现阶段的局面是“五仿”和“四化”。“五仿”指仿石、仿布、仿木、仿皮、仿纸;“四化”则包括薄型化、艺术化、釉面化、功能化。他建议,陶瓷企业可以通过增加陶瓷产品的功能来增加附加值,实现建筑陶瓷功能化甚至多功能化,发展高性能建筑节能陶瓷、自洁陶瓷、电热陶瓷、调温调湿陶瓷和吸音陶瓷等。

对于建筑陶瓷产品的提升,吴建青提出,可以向工业陶瓷或特种陶瓷发展,如发展陶瓷过滤膜系列,蜂窝陶瓷系列,陶瓷刀系列,超硬、耐磨材料,化工陶瓷,耐高温陶瓷,光伏发电陶瓷,以及光催化陶瓷等产品。他尤其指出,与高分子过滤膜相比,陶瓷过滤在高温气体过滤、腐蚀性流体过滤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用于汽车尾气处理的催化载体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软瓷非瓷,发展新型材料

福美软瓷集团总裁助理王运刚则认为,转型升级必须发展新材料。他介绍,MCM生态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建筑装饰材料,由于诞生之初,具有瓷砖的外观效果,因此俗称软瓷。“作为节能、环保产品,软瓷在原料、生产、应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王运刚表示。

使用原料上,软瓷可以利用城建废弃土、废气混凝土、废气瓷砖瓦、废气石料,以及建材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从而大量吞吐城镇化进程中的建筑垃圾。

在生产过程,绝大部分产程控温在60摄氏度以下,最高瞬间温度为400摄氏度,每生产一平方米软瓷耗电0.47千瓦时,比传统陶瓷节能80%以上;并且,因为生产过程所需温度低,可使用电能甚至清洁能源,故MCM生态材料相比传统陶瓷,可减排二氧化碳90%,粉尘和烟尘92%,氮氧化物95%,二氧化碳98%以上。

此外,软瓷生产过程中的边角料可以回收利用,在使用周期结束后,软瓷重新回归地表,还原为土壤,还可回归耕土。

在应用上,王运刚表示,软瓷十分适用于建筑翻新,可直接贴在原瓷砖、涂料和石材饰面上,无需敲落原饰面,不仅可以减少建筑垃圾,还可以节省人工及各种消耗。而可弯转的软瓷最适宜装饰弧形构建,能够节省人工和材料浪费。此外,因为软瓷独特的空隙结构,使其可制成为透气而不透水的室内墙面饰材,有效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降低冬夏季空调能耗。

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再造砖

2012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广东省各种陶瓷废料总量约为1500万吨/年,其中抛光砖废料量约达1000万吨/年。据了解,陶瓷废料主要包括废料、废泥、废渣、废砖。

为了减少原料消耗,变废为宝,利用陶瓷废料进行再生产在佛山陶瓷行业并不是一个新命题,早年已经有品牌企业提出并落地实施。其中,欧神诺是成功运用的代表企业。据欧神诺陶瓷中央研究院基础研究工程师张缇介绍,欧神诺对陶瓷废料的回收利用主要集中在对抛光砖废渣和陶瓷烧成固废方面。一方面,利用陶瓷抛光废渣制作轻质陶瓷砖,包括吸声陶瓷砖、保温隔热陶瓷砖、被动调温陶瓷砖;另一方面,利用陶瓷烧成固废生产仿古砖、抛釉砖和抛光砖。

据了解,普通陶瓷的平均吸声系数为0.06,导热系数为1.6W/m·k,而欧神诺利用陶瓷固废开发的吸声陶瓷产品的平均吸声系数可达到0.19—0.57,保温隔热陶瓷产品的导热系数可降为0.1027—0.154。

此外,张缇向记者表示,在循环利用领域,未来欧神诺将开发使用与轨道交通的高吸声系数陶瓷吸声系数≥0.5,建筑节能型被动调湿功能陶瓷产品吸湿率≥8%,轻质陶瓷湿帘蒸发效率≥55%。马静玉)

来源:中华建筑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