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开发商新建大楼预留的通信管道和机房,将不计入建筑面积。记者最新获悉,珠海市政府已出台并印发《关于加快我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到2015年底,珠海将力争实现全市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光纤入户率达到40%,光纤平均接入带宽能力达到100兆,同时建成全覆盖的4G网络,扩大公共热点区域WLAN覆盖规模。
据悉,今年上半年,珠海三大运营商共投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48亿元。《意见》要求尽快研究出台减免建设费用的扶持政策,包括电信和广播电视运营企业可以免费在商业楼宇公用部分安装网络设备和提供服务等。
统一规划建设光纤宽带网络、通信基站等
“到2015年底,力争实现全市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光纤入户率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达到40%;光纤平均接入带宽能力达到100兆;率先建成全覆盖的4G网络,进一步扩大公共热点区域无线局域网(WLAN)覆盖规模;全面建成泛在、融合、智能、可信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各界可随时、随地享受高速、高质量的信息网络便利。”《意见》明确了珠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目标。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珠海三大通信运营商共投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48亿元,累计完成光纤接入用户16万户、3G/4G基站5710座、WiFi热点6000余个,均超进度完成省下达的任务目标。未来,珠海还将进一步加强规划和实施、推动住宅及商业建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电信和广播电视运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组织保障等多种措施的落实。
科学建设,规划先行。根据《意见》,一方面,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联合电信和广播电视运营企业制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明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年度计划、技术规范和相关政策;另一方面,珠海要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推动光纤宽带网络、通信基站、通信管道等设施统一规划建设。
作为建设主体,电信和广播电视运营企业需要于每年第四季度将下一年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计划报送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按季度、年度报送建设进展情况,以及光纤到户、通信基站、WiFi热点等统计数据。
此外,《意见》还规定,新建住宅小区、住宅建筑、商业建筑和公用设施的建设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要严格执行《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及《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两项国家标准。
光纤到户改造纳入物业费用评级标准
要推动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放公共建筑”和“加强公共WiFi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意见》提出,珠海将免费开放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院校、车站、展览馆、旅游景点等所属建筑物以及路灯、道路指示牌等公用设施用于支持通信基站、通信管道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支持电信和广播电视运营企业以共建共享方式对政府公共建筑进行光纤到户改造。
同时,珠海还将加快“政府WiFi通”等公共WiFi建设,积极推动在政府、医院、公园、绿道、广场、口岸、政务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提供免费公共WiFi接入服务,加快推动机场、码头、车站、商场、宾馆、酒店、餐厅等商业场所提供WiFi接入服务,积极发展城市公交等移动WiFi接入服务。
目前有的小区条件,仅适合对个别通信商等开放。《意见》指出,对新建住宅而言,住宅建设单位必须同步建设满足多家电信和广播电视运营企业共享使用所需要的住宅区内通信管道和楼内通信暗管、暗线等通信设施,预留设备间及光纤入户接口,所需投资纳入工程建设项目概算,承担相应费用,并作为项目配套统一移交;同时要委托具备资质的相关机构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
对既有住宅而言,珠海将把光纤到户改造纳入城区更新改造范畴,电信和广播电视运营企业将参照光纤到户国家标准,以共建共享方式对既有住宅区、住宅建筑及商住楼进行通信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改造,并共同承担工程改造费用。“将光纤到户改造作为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区评优、物业费用评级的标准之一。”《意见》规定。
此外,珠海将重点发挥电信和广播电视运营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其积极争取省公司支持,重点加大光纤宽带、3G/4G网络及WiFi热点建设投入;同时鼓励企业对开通光纤宽带和3G/4G应用的用户给予适当业务资费和提速不提价优惠,并切实提高各类上网及通信资费套餐计费透明度。
哪些扶持政策将出台?
为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减免建设费用,《意见》要求财政局、发改局、住规建局、市政和林业局等各有关主管部门尽快研究出台以下减免费用扶持政策:
1.建筑物中预留通信管道和机房不计入开发商建筑面积;
2.电信和广播电视运营企业可以免费在商业楼宇公用部分安装网络设备和提供服务;
3.对因征地拆迁或城乡建设造成光缆、管线、机房、通信基站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改动、迁移和损坏的,要根据成本补偿原则给予合理补偿,并为电信和广播电视运营企业规划和制定相应的迁改路由。(记者/陈晓)
来源:南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