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基数大的广东省,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9664亿元,同比增长13.4%,比全国增速高6.2个百分点。记者调查发现,推混改、搭平台、设清单,引导着民间资金源源不断流入广东实体经济。
推混改,发展国有民营
截至去年底,广东(不含深圳市)省属国企2748户,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50.66%。一方面,混改进展积极,带动民间投资热潮;但另一方面,“分手”的案例也的确存在。
汕尾,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不足一直制约产业发展。面对发展短板,汕尾引进广东某省属国企,投资大型冷库。
作为混改尝试,该国企在投资时有意引入当地民企合资,民企以参股形式加入冷库项目。双方设想相当美好,国企投资引入民企,既建立规范的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又解决了企业在当地人生地不熟的问题,打开经营局面。然而,实际运作中,占小股的民企发现,“诉求得不到企业管理层理会”;国企则表示,“合资股东怎么会这样不讲道理?”
“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实现两者深度融合是一个难题。”广东省国资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宏大爆破的尝试值得借鉴。
广业公司是一家国企,对子公司宏大爆破持股比例从45%增到53%。宏大爆破经营团队为第二大股东。“坚持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分离,以形成相互制衡的力量。”宏大爆破董事长郑炳旭介绍,大家约定,国有大股东只通过派出股东代表和董事的形式参与公司重大决策,不参与经营;经营班子在公司章程框架内充分行使经营自主权。这种“国有民营”的方式得到普遍认可。
搭平台,打通投资通道
“搭建更多更便利的民企投资对接平台,能提高民企投资的积极性。”中山柏高总经理林松泉认为,国企和民企在战略布局、运营等方面达成共识,“联姻”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在第三届粤商大会上,广东首个民企联合投资平台“粤民投”揭牌,由17家广东知名民企发起并共同出资,依靠民企自身力量帮助中小微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撬动民间投资服务实体经济。“我们就要做单个或几个企业难以做到的大事,提升广东民间投资的规模和水平。”粤民投董事长叶俊英介绍,未来方向是构建金融与产业跨界合作大平台,通过金融支持,搭建资本桥梁,为广东民企打通与国内外领先企业合作的通道。
一方面,广东省国资部门联合各单位举办多场对接活动,搭建国有企业与社会资本的对接平台,涉及交通物流、金融服务、节能环保、生物医疗等多个行业。在2016年广东省民间投资项目推介会上,69个投资项目共吸引民间资本1328亿元。
另一方面,推进广东国企出清重组“僵尸企业”,在四大商会共6个平台发布281个推介项目,打造全国首个“僵尸企业”出清重组专业服务平台,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有价值“僵尸企业”的改制重组。
设清单,放宽投资准入
汕头,粤东小城:2016年,民间投资1333.28亿元,增长26.8%,占全市投资比重达86.3%;今年1—5月延续高增长,达到34.1%。这样的增速让不少学者颇为吃惊。
如此势头,如何实现?多措并举、综合施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发展平台、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公益事业等领域的投资建设;集中精力解决民企“用工难”“用地难”“融资难”等问题;优化营商环境,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等。
“目前,对一些纯市场化项目,尤其是小项目,不涉及环保等问题的,只要政策有条件、诚信有保障,不需要审批企业,就可直接投资。”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彭澎介绍,广东率先实施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管理试点,较为宽松的投资环境激发了民间投资热情。
广东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广东开展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管理试点,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清单、政府监管清单等3份清单随之印发。清单管理对企业“非禁止即可行”,对政府“非许可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两年来,实行备案管理的项目数量占企业投资项目总数比例已达90%左右,90%以上的项目在县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办理。负面清单进一步放宽了企业投资准入,最大限度下放项目核准权限,推动了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促进政府管理方式实现根本性改变,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记者李刚)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