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珠海高新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广东省委和珠海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的态势。数据显示,珠海高新区一季度GDP增速为9.2%,高出广东省2017年经济增长目标2.2个百分点。这样一个“开门红”,为高新区全年经济工作开了个好头。
(资料图片 来源于网络)
一季度亮点全面开花
进入2017年,面对多项经济指标下行的不利局面,珠海高新区区领导逐一走访重点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经济部门采取“网格化管理”深度服务企业,推行重点产业项目“先建后验”,在房地产持续调控的情况下加大政府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确保了一季度经济稳中有进、社会稳中向好。
工业增长稳中向好,经济实现“开门红”。珠海高新区GDP同比增长9.2%,比珠海市高出0.7个百分点,GDP增速居珠海市第四,外贸进出口排名珠海市第二,规上工业增加值排名全市第三,用电量同比增长6.2%,反映工业发展呈现逐步回暖的良好势头。
创新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呈现新亮点。珠海高新区推进自创区扩容,制定“双自联动”行动方案,上市和挂牌企业新增3家,总数达40家,“千人计划”专家新增2名,总数达17名,新增博士后1名、博士后工作站2个。新引进哈工大机器人、普林斯顿博士团队的电容感应芯片设计、韩国延世大学博士团队的可溶性纳米微针等10个科技型项目以及2个总部经济项目。共有产权房一期配售完毕,清华科技园二期封顶,高盛科技园投入使用,唐家第二工业区整体提升改造为港湾1号科技综合体。四大主导产业均保持20%以上增长,工业产值排名前50强企业中有35家实现正增长。
重点企业增长较快。魅族科技平稳增长,佳能产值实现止跌回升取得两位数增长。特别是兴业新能源、珠海德豪、优时比、ABB、炬芯科技、华冠科技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增长速度均超过100%。
社会和谐稳定。珠海高新区将继续加大民生投资力度,一季度民生支出4.19亿元,同比增长54%,十项民生实事进展顺利。社区公共服务站实现全覆盖。
创新路上走在前列
珠海高新区始终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总抓手。按照“抢抓机遇、担当使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十六字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和开放引领两大战略,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主要创新指标继续保持珠海市领先地位。
全力以赴完成“八大抓手”创新指标各项任务。近几年,珠海高新区“八大抓手”指标任务均高质量完成,新增孵化器面积、上市企业数和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等指标在珠海市排名靠前。完善孵化器前后链条,率先将旧工业厂房改造为加速器,新增2家国家级孵化器,增加后总数达4家,清华科技园二期已封顶,孵化器总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构建全方位支持科技企业融资的政策体系、股权融资体系、债权融资体系等,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成长阶段企业提供全链条融资服务。
着力培育创新产业集群。珠海高新区加快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加大创新企业扶持力度,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扶持政策,“一区五园”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60家,其中主园区212家,分别占全市的46%和27%。深度服务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培育了产值超百亿的魅族科技,主导产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智能电网装备)全部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业产值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
先行先试一批创新政策。珠海高新区全面落实中关村“6+4”政策,并结合自身实际围绕产业发展、高企培育、人才引进、科技金融等密集制订10多项创新政策。率先开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业务,与省粤财合资设立的科技担保公司已正式运作,注册资本达1.1亿元。出台政府天使投资扶持办法,设立政府全资控股的创业投资公司,累计投资17个项目共1.51亿元。制订企业研发费补贴专项政策,统筹市、区两级科技经费,今年的补贴将达1亿元。
创业载体更加完善
“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省工作重要批示的要求之一。珠海高新区严格贯彻执行这一指示精神,以珠海自创区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确保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排头兵”地位。
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快新型创业载体建设,近期,珠海高新区印发了《珠海高新区扶持大众创业暂行规定》。根据规定,珠海高新区将对在主园区创办的初创期小微企业,以及设立众创空间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给予创业资助。其中,初创期小微企业可享受一次性8000元的创业资助,众创空间建设运营单位可获得区财政给予10万元扶持经费。此外,拥有符合规定的20家以上初创期小微企业的众创空间,高新区财政还将再给予20万元的扶持经费。
珠海高新区始终胸怀大局意识。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广东省创新发展最重要的平台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自创区也是高新区的升级版。作为珠海自创区建设的重要平台,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珠海高新区再次站在了历史前台,创新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一是进一步完善自创区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二是继续依托高新区来建设珠海自创区。重点抓好“八大抓手”35项指标,确保高质量超额完成,特别是主园区高企数今年要超过350家;三是推进“双自联动”。将自贸区新理念新经验覆盖到自创区相关企业和人才,也要使自创区创新资源辐射到自贸区,加快在自贸区中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确保“双自联动”有具体载体,使得自创区与自贸区发展融合起来、联动起来;四是深耕港澳创新资源。建设港澳科技资源产业化基地,大力引进港澳高水平大学的人才、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到高新区“孵化”,全面吸纳港澳企业研发中心,推动珠港澳三地研发检测设备、公共技术平台合作共享。
“成长之翼”助企腾飞
近年来,珠海高新区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力军和主战场,不断探索和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了从种子期到成熟期企业全覆盖的扶持政策体系。
2010年3月推出的《珠海高新区“成长之翼”融资平台管理办法》规定,珠海高新区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风险准备金,以风险代偿的方式为企业融资增信,同时以贴息贴保的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撬动银行向抵押物不足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办法实施7年来几经修订升级为《珠海高新区扶持创新创业“成长之翼”助贷办法》,使之更契合扶持中小科技企业的需要。
中国银行珠海唐家中心支行行长林芃则认为,“成长之翼”是政府在银行和中小微企业之间架起的桥梁,帮助中小微企业向银行传递了融资需求,又让银行的资金更加安全。
低成本高额度融资是“成长之翼”的一大特征,受到众多科技类中小微企业的青睐。“因为‘成长之翼’不仅可以贴息,降低贷款成本,还能提高贷款额度。”广东飞企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财务总监陈小英道出了“成长之翼”大受追捧的原因。
珠海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吴伟忠表示,珠海高新区管委会设立“成长之翼”的目的就是由政府财政投入风险准备金,为企业增信,撬动银行向轻资产的初创期科技企业贷款;同时,促使银行降低授信门槛、扩大授信额度,使企业获得高额度、低成本、信用大的贷款。
此外,珠海高新区要求进入“成长之翼”的贷款信用比例为20%-100%。对于抵押物不足的科技企业,鼓励银行增大放款金额。
据统计,截至目前,“成长之翼”助贷平台共发放106笔贷款,授信额度5.17亿元。其中,政府提供一定比例代偿的贷款97笔,额度4.84亿元;通过担保获得的贷款有9笔,额度3285万元。这些贷款帮助一批中小型科技公司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
汇聚英才“放大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珠海高新区积极创新人才发展理念,探索出围绕人才完善政策链、围绕人才落实资金链、围绕人才延伸服务链的人才服务模式。
聚焦高端人才,全力“引进来”。通过举办人才对接活动搭建引才平台,广纳英才。
扎实培育工作,打造“高素质”团队。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核心,营造和谐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落实政策红利,确保“留得下”。依托人才工作“凤凰计划”,加大配套奖励和经费扶持力度,以政策留人才。一季度,对博士后政策进行了修订,增设了工作站的工作补贴,提高了建站和在站补贴。
做好人才服务,让人才“干得好”、“留得住”。一是做好承接市下放的人才核准引进业务准备工作,设立专门的资料受理窗口和后台审核办公室,为企业引人才、群众办事提供便利;二是协调建设部门解决派诺科技等企业人才住房的问题,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珠海高新区推出的共有产权房可谓是留住人才的“法宝“。个人购买共有产权住房仅支付住房总价款的70%,即可拥有100%使用权。申请人购买共有产权住房后在高新区主导产业企业内连续工作满10年的,住房管理单位将30%共有产权无偿转让给共有人,个人获得100%产权,且产权可以上市交易。
重拳力保全年指标落地生根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珠海高新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省工作重要批示精神,以“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统领各项工作,力争维持上半年持续高速增长态势,攻坚克难,确保实现全年的既定目标。
“顶层设计”贵在执行。珠海高新区抢抓历史机遇,将“一张蓝图绘到底”。
突出抓好园区提质增效。由珠海高新区科技产业局牵头,按照珠海市工作要求尽快出台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各片区的主导产业。按照《珠海市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规划(2016-2025年)》要求,以错位发展、突出特色为原则,规划建设若干专业园、特色园,加快园区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海岸片区重点引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同时,大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压缩商住空间,使珠海高新区真正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全面监控并高质量完成创新驱动各项指标任务。继续确保各项创新指标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为此,由珠海高新区科技产业局牵头,区人保局、投促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为责任单位,对创新驱动发展“八大抓手”35项指标进行监测,每月向区领导报告进展情况,特别是针对进展缓慢和完成难度较大的指标要进行科学分析并提出推进方案和建议。
加快形成“3+3”多元支撑的创新产业体系。继续做大做强现有的产业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智能电网装备和新能源3个支柱产业,重点培养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智能制造和机器人3个新的产业增长极。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构建“金字塔”型企业创新体系,通过靶向精准政策扶持引导,不断深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和专业分工,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确保2017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350亿元。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技术升级等,推动传统产业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同时,加紧规划和培育高效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推动现有高企数量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今年珠海高新区财政安排创新和企业扶持资金4.7亿元,力争推动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2.9亿元。一是推动现有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运行数据服务平台,定期评选发布高新技术企业20强和新晋规上高企、新上市高企名单。制订瞪羚企业专项政策,在融资担保、项目资源、用地安排等方面给予优先和优惠,尽快培养1-2家“顶天立地”的独角兽企业;二是加大对重点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继续研究和制订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各类政策,推进ABB机器人、英诺赛科等重点企业尽快规模化生产,加快国机机器人产业园、魅族科技园、云洲智能无人船研发测试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三是以孵化器前后链条集聚中小科技企业。与新建的清华科技园二期、珠海信息港、高盛科技园、中电科技园等孵化器、加速器建立共同招商机制,以房租补贴甚至免租等优惠政策,力争集聚超10000家中小科技企业,做到中小创新企业“铺天盖地”,确保今年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350家。
强化企业走访服务工作,深挖企业增长潜力。切实落实一系列企业减负政策,助力企业稳定发展。建立重点企业及项目“网格化”服务体系,及时掌握企业经济指标和经营情况。进一步完善经济形势分析研判联席会议制度,高新区经济部门每周对企业产值情况进行监控,由区领导牵头每月进行研判分析。
突出专业招商、精准招商。一是设立专业化招商小组。对每一个主导产业都设置专业招商小组,对专业招商小组实施企业化管理考核,细化每一个产业招商目录,对行业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骨干企业采取一对一跟进、逐户登门推介、入户招商的方式,实行补链强链招商,引进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项目7个;二是充分发挥驻点招商代理作用。收集欧美日韩等先进国家及港澳、北上广深发达地区的企业投资和高层次人才团队信息,实现精准招商;三是重点引进百亿级新项目、新产业。围绕培育引进几十亿元乃至上百亿元级别的企业制定一揽子优惠政策,集中土地资源和金融资本,针对清华系诚志股份等可能达到百亿级产值的重大项目,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吸引项目落户;四是以商引商。深入挖掘一批已在我区落户项目的产业链资源,深化战略纵深合作,争取在高新区布局更多项目。
持续增强创新源头供给。一是推进“两高”深度融合。定期召开“两高融合”发展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两高融合”重大事项;二是加快亿元级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重点试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甚至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支持辖区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鼓励跨国公司在高新区设立区域研发中心、科技服务机构,双向互动吸纳全球创新资源;三是探索多种形式新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采用政府资本金注入、股权投资、科研项目资助等多种方式,加快引进和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确保今年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到5家。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一是加强现有孵化链条扩容升级。建立“孵化器+风险投资+公共平台”的运营模式,将孵化器经营和建设分开,引入专业团队进行管理,鼓励现有孵化器经营者逐步实现由“房东”变“股东”;二是提升聚集全球创新资源能力。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圈。全面对接港澳创新资源,建设港澳科技资源产业化基地,大力引进港澳高水平大学的人才、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到高新区“孵化”,全面吸纳港澳企业研发中心。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增强全球创新资源的吸附能力,着力打造全球高端创新资源聚集地;三是坚持创新团队和创新项目引进相结合。探索“人才+团队”、“人才+产业”等模式柔性引才,加快建成集人才交流和产品展示为一体的科技交流中心,依托科技金融广场、“菁牛汇”等平台组建企业家联谊交流俱乐部;四是做强做大科技金融。在继续扩大政府政策性引导基金规模和种类的同时,加快引进红杉资本、真格基金等有社会影响力的风投基金,制订政策引导其在高新区建设运营中心。引入创业黑马在高新区搭建集“创新路演+创业培训+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珠海全球路演中心,把珠海高新区打造成珠海市科技金融示范区。(本报记者贾法泉)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