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一座因创新而生的城市,过去数十年,深圳从一个建市之初只有两个工程师的城市实现了高科技产业的整体跃进,诞生了华为、腾讯、中兴、迈瑞、比亚迪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明星企业,PCT国际专利数量连续9年居国内城市之首,如果说改革是成功的源头,那么科研机构就是不可或缺的“强力催化剂”。近日深圳市社管局出炉的《深圳市民办非企业类科研机构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民非”身份创新了深圳市科研机构的运作模式,其组织架构灵活,给予研究人员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深圳,像光启、华大基因等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已达208家。
不容小觑的创新实力
什么是新型研发机构?有人称之为“四不像”: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文化不同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像科研院所,内容不同既是企业不完全像企业,目标不同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机制不同。
其实,所谓新型研发机构是指以多主体的方式投资,采取院校与政府、企业共建,或者企业自建等多样化的模式组建,企业化的机制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从事研发及其相关活动,投管分离、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型法人组织,在运作方式上,打破了传统科研机构的“铁饭碗”。深圳的华大基因、光启团队、清华大学研究院等被称为新型研发机构的代表。
充满活力的研发机构之所以在深圳落地生根并蓬勃兴起,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大背景。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全球经济危机都会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央审时度势,转“危”为“机”,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实施引进海外人才“千人计划”。当前深圳GDP人均GDP突破2.4万美元,高于北上广,在大中城市中排名首位。现在深圳已初步完成产业转型升级,进入科技创新活跃期,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是深圳的不二选择。
虽然这些新型研发机构成立运行的时间不长,但已经取得明显的创新成果,得到市场的认可。如成立短短两年的光启研究院,集聚了一批超材料行业国际顶尖人才和团队,建设具有世界一流研发水平的创新平台,已在国内外申请了1229项超材料领域发明专利,实现了该领域80%的底层专利覆盖。预计未来5年,光启还将开发50个超材料产品,创造5000件核心知识产权,发展成为超材料领域的“高通公司”。
引领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深圳所有的创新研发机构的共同特点就是集聚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原创精神和源头创新能力的年轻研究人员。华大基因研究院以灵活的引人、用人和育人政策,吸引了一大批致力于基因研究的年轻人。正是这样一批年轻人,在《自然》、《科学》等期刊发表了29篇高水平文章,申请了141项专利发明和64项软件著作权。同时,华大基因通过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的模式,从2005年至今已培养博士50余人,硕士80余人,本科创新班100余人,成为该技术领域一个主要的人才孵化基地。
“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竞争性途径获取创新项目,或者优先委托新型研发机构承担相关项目,可以吸引更多国际高端科技人才及创新团队的加盟。”光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洋洋认为,有了人才的支撑,创新研发机构通过从源头创新到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快速转换,催生了新兴产业的孕育和发展。
光启研究院在开展超材料领域源头创新的同时,迅速实现相关成果的产品化和产业化工作,为深圳开创了预期产值达千亿的新兴产业——超材料产业;华大基因建设了“农业基因组学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形成了大规模测序、生物信息、克隆、健康、农业基因组等技术平台,其测序能力及基因组分析能力世界领先;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充分利用清华大学等源头创新成果,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办和投资了18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包括14家上市公司,2010年实现总产值260多亿元,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支新兴力量。
张洋洋认为,随着全球新兴产业竞争和高层次人才争夺愈演愈烈,加速发展创新机构必将成为一个全新主题和突出热点。越来越多的创新机构将会在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不断涌现和快速成长。深圳鼓励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是积极的信号,让更多政府和民间力量参与其中,同时也应赋予研发机构创新“试错权”,这就需要政府帮研发项目“兜底埋单”,给研发机构“扶一把”。(韦何静 本报记者 傅江平)
来源: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