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广东省江门市在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评审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跻身全国15个示范城市之一,竞得6亿元国家支持资金。江门高新区作为江门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核心基地担当重要角色,计划从今年起用3年的时间,重点建设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16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载体,完善九大公共服务平台,带动全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平台建设推动载体建设
记者了解到,结合打造“珠西创城”目标,江门高新区正在加大力度扶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制度平台、创业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商事登记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科技金融平台等各类平台建设正如火如荼。
例如,为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江门高新区对已落户的“江门电商谷”和阿里巴巴产业带平台项目继续提供优质的跟踪服务,年内“江门电商谷”完成20个单品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并达到国内前二名,阿里巴巴产业带平台完成500家本土企业上线经营。加快电子商务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广东省信息化园区、无线园区的优势,加快推进光纤网络、无线网络覆盖全区。正式启用江门市跨境电子商务快件分拣清关中心,实现海关、检验检疫“单一窗口”申报和集中查验等一站式服务,提高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效率。做好园区公共码头港口物流园、普洛斯物流仓储中心、顺丰速运粤西物流中转中心等项目的招商跟踪工作,积极争取国内六大物流公司等落户布局江门高新区,使其成为华南地区电商物流的关键节点。
在科技金融平台建设上,该区已累计发动336家中小企业参与信用评级,获得91.36亿元贷款,减轻企业利息负担4610万元,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政银保”融资项目,预计将撬动银行1亿元的贷款,有效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环境优化工程扎实推进
在搭建各类平台的同时,江门高新区开始有序推进20项环境优化工程,包括继续完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加强监督检查督促落实的力度、深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改革、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科技金融市场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培育风险投资基金、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大对小微企业创新激励力度、推进创业教育、创业培训补贴、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降低小微企业用工成本、降低小微企业财务成本、降低小微企业市场拓展费用、降低小微企业开业场地租金、支持小微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支持电商企业发展、支持小微企业品牌建设。
据了解,上述环境优化工程目前已经责成江门高新区发改统计局等牵头实施,责任分工明确,各项工程都在着力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例如,为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该区开展“政银保”融资项目,通过区财政划拨500万元设立“政银保”风险担保资金池,撬动银行1亿元授信贷款,争取江门市科技局投入500万元,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分享科技金融改革的红利;扎实推进扶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及挂牌“新三板”,力争推动3-4家企业到“新三板或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注册);鼓励科技支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无形资产抵押贷款等新型贷款模式;对获得投资级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根据其经营水平,在授信审批、贷款期限、贷款额度、贷款利率等方面提供差别化服务,并采取无偿提供培训、协同制定发展规划等方式,帮助被评企业研究解决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进行包括股权、债权或者夹层形式投资,逐步覆盖高新技术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市场,力促本地企业加速发展,拉动地区投资的同时,为市场出现提供相对宽松的融资环境。
三年规划目标明确
“为更好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园区从2015年到2017年,将重点建设1个中心、16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载体,完善九大公共服务平台。”江门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个中心”即江门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企业服务高度集聚的服务平台。
“16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载体”包括高新创智城、火炬大厦、科技创新创业园、创业创新配套服务中心、江门高新区电子商务园等创业创新载体和电商平台,3年内投资约115亿元,服务企业超过5000家,小微企业吸纳就业数达4万人。
此外,江门高新区还将在南新物流园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依托江门市科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验证和孵化中心,广东省科明诺科技有限公司(科恒股份全资子公司)建设开放式创新平台和化学创新网创意创新创业互动资讯平台。建设的4个电商平台包括阿里巴巴江门产业带、阿里巴巴全球货源平台、江门市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江门电商谷项目。
同时,还将投资约13亿元,通过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9大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全区近5000家小微企业。
“创业创新在各线城市有很大的不同,希望国家能进行分类指导,对不同经济水平的城市给予相应的指导支持。”江门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建议,可以以获得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牌子的城市(如首批15个城市)为试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扶持模式,江门高新区将积极争取成为政策试点,大力打造“双创”示范区。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