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利用地标产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沈洪    时间:2016-07-19





  广东新会陈皮远销海内外、东莞“莞香”远近闻名、南澳太平洋牡蛎走俏市场……一枚神奇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下简称地标产品)标识,贴上它就会身价倍增。


  如今,广东正是用这112枚椭圆形的绿色标识,链接起全省77万多农户和养殖户以及1.3万多家企业,使地标产品“成片、成链、成名”,既促进了农产品资源优势向第二、第三产业有序延伸,实现了三次产业的叠加效应,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由产品到产业、由增量到增效转变的农业产业“升值”之路。


  广东拥有着多样性的地理气候条件,平地、山地、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自然生态和资源多种多样,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孕育了众多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地理性独特资源。尤其是地理标志作为产品的产地、质量、信誉标志,负载的产品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财富价值。


  几年来,广东省质监局将集人文、生态、环境等为一体的要素资源整合起来,以开展地标产品保护,作为彰显区域独特文化、树立区域良好形象、提升农村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区域软实力的抓手和切入点,引导和开发地标农产品向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地标农产品的质量、信誉与品牌,从而促进地标产品的一二三产业叠加发展,由此催生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123万人在66万公顷的土地和水面上从事标准化种植、养殖和加工业,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转移,引发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


  以“地理标志+种植+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建立起了以地标为品牌,把农业导入第二、第三产业,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再到流通、文化等环节,将相关联的经营组织链接起来,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产生了经济效益倍增的裂变效应。东莞市获得“莞香”地标产品后,推动沉香的种植和加工产业向文化产业纵深发展,从而使已有1600多年种植历史和400多年产业历史的沉香产业,建立起以地标为纽带,从文化产业到旅游业,构建起集种植、营销、旅游、医药、养生、文化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使“莞香”文化产业贯穿一二三产业,推动“莞香”产业向文化产业并举发展,进而形成千亿“莞香”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影响力和附加值。


  以“地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龙头企业+农户”的应用模式,建立起了种植、加工为载体,从一产农业辐射,延伸到二产加工制造及三产旅游等服务业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带动了多业联动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农业资源的附加值,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种植的柑橘和加工的陈皮获得地标产品后,柑橘种植规模逐渐从666.6公顷增长至2666.6公顷,实现了由传统、单一的柑橘、陈皮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向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年产值从4000多万元增长至17.5亿元。新会通过地标品牌影响力,使产业聚拢成“群”,形成陈皮系列产品集散地、特色经济发展中心和就业密集区。


  在广东,由于地标的地域性、独特性及制度赋予的特定权利,所具有独特资源的地域集体品牌性质,使地标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比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在两个优势的作用下,农业与工业对接,带动了传统、单一的农产品向产业化链条延伸,促进品牌集群加速形成,由此产生了两个效应:一是地方名特优农产品贴上了产地标志和质量标志的区域标签,对产业发展形成了聚集效应和品牌效应。二是在农产品总体供大于求及一般“大路产品”过剩的情况下,以“特色”引导消费,以“特色”创造市场需求,形成了持续的品牌增值效应,从而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纵观广东取得地标的情况,有两个比较直观的成效:首先是地标产品意味着产品的声誉和身价的提升,由此带动了农业区域特色品牌发展,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价格比其他同类产品价格高出20%~45%,实现农民收入大幅提升。其次是那些历史悠久但又鲜为人知的地标产品走出大山和农村,突破了“果贱伤农”“菜贱伤农”的怪圈,既成为不少地方精准扶贫和农民增收的利器,也解决了农民脱贫容易致富难的问题,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广东通过有效推进地标产品的发掘、培育、开发、运用,对切实拉长农业供给侧结构不优之“短腿”,补齐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有效供给不良之“短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报记者沈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