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转型升级正全面提速。去年广东GDP跨越5万亿元,人均GDP达5万元。广东设定的2012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8.5%,比去年下调0.5个百分点,同时增加了现代服务业等结构质量指标。追求转型升级的“战略成功”,淡化总量位次的“战术胜利”,成为今年的主色调。广东将加快转型升级摆在第一位,也正收获累累硕果。
主动下调GDP增速,转型升级成主旋律
2011年是广东经济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广东GDP总量达到5.3万亿元,实现了比上年增长10%的既定目标,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5万亿元大关的省份。
但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广东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工作报告中对这一令人瞩目的GDP数据只字未提;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在全会上也指出,今年广东GDP增速预期为8.5%,低于去年的水平。专家分析认为,淡化总量,放慢增速,广东已经从对GDP的崇拜和迷信中真正解放了出来。
全会工作报告响亮地提出:保持总量位次不变是战术胜利,保证转型升级成功是战略成功。如果过分注重总量规模,可能在战术上能够暂时胜利,但贻误了转型升级的时机,造成战略上的失败就是彻底的失败。
淡化速度指标突出质量要求,成了新的一年经济工作的主色调。在长期经济总量考核的背景下,新理念的提出发出明确信号:广东将坚定不移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哪怕牺牲一定的发展速度。
产业大型化、高端化、现代化趋势明显
“双转移”、“双提升”,“三促进一保持”,勾勒出广东转变发展方式的清晰路径——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年425亿元财政投入筑“巢”,粤东西北地区建起产业转移工业园,形成产业集聚。3年7000亿元投资涌入,35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产值、税收连年翻番,累计创造产值逾5000亿元,税收逾24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座中等城市。
不断拉大的珠三角与东西北地区之间区域差异系数出现历史性拐点:从2007年的0.721降至2010年的0.633,城乡居民收入比也从3.15∶1缩小到3.03∶1。
3年来,珠三角核心区6市新引入世界500强企业43家,投资额达302.64亿元。产业大型化、高端化、现代化趋势明显,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07年的58.4%上升到2010年的60.6%。
以广州为例,目前已有40多个创意园。通过腾笼换鸟、产业转型升级驱动了广州科学发展。据测算,广州进行“三旧”改造“腾笼换鸟”,每年可拉动投资1000亿元。
“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广东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发力,成为当前支撑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载体、新引擎。2011年,广东共安排省重点项目280项,当年完成投资4349亿元,有力加快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和可持续发展后劲。
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4万亿元
从“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广东经济推进自主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创造出了精彩纷呈、亮点频出的好成绩。现在,在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亚军的基础上,广东技术自给率从53.9%上升到65%;2011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首次超过全国水平。
记者从广东省经信委了解到,“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工业增加值翻了一番,工业总体规模全国领先,企业受益生产效率猛增10倍。珠三角地区工业发展水平提升,珠三角工业对全区域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54.3%,年均拉动经济增长6.8个百分点。
2011年,广东高技术制造业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4万亿元,增长17%;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品产值 1.5万亿元,增长24%。
2011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7.8%,成为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主力军”。其中高新区的工业总产值已突破1.57万亿元,增长约20%。全省拥有省级以上高新区21家,其中国家级高新区9家。高新区以占全省0.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约1/6的工业总产值、1/6的出口额、1/3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金字招牌”。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重大专项的带动下,广东有望在60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尖端领域,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装备,预计实现销售280亿元,形成一批拉动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转型升级为幸福广东开路
“转型升级、幸福广东”,成为广东“十二五”规划的核心任务。
幸福的建设就在群众身边。广东省各级政府每年向社会郑重承诺“十件民生实事”,就业和收入、教育和文化、医疗和健康、社保和住房,方方面面都要幸福。去年,省财政拨付资金340亿元带动全省各级财政投入超过千亿元,全力保障十件民生实事的落实,成绩斐然:落实资金130亿帮134万人脱贫,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77.1万人,城镇基本医保参保率超95%,新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82个,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30760套。
2011年10月11日,广东公布全国第一个省级幸福指标体系——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目的是让“幸福”成为一种整体的趋势,让争取幸福、创造幸福成为社会的主流风气。
政府统计显示,2009年,全省5000多个单位“上山下乡”,担当扶贫“尖兵”。全省500人以上自然村已全部实现通路、通电、通邮、通信、通电视;仅2010年,全省108万农民家门口转移就业,85%的贫困户、86%的贫困人口、96%的贫困村实现脱贫;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4.8万元。
转型升级让天更蓝,水更绿。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循环经济,近几年广东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主要污染气体二氧化硫得到有效遏制,在全国属于较轻微的污染。珠三角灰霾6年前平均100天以上,2007年平均75天,而2011年全省平均灰霾天数为45天。省会广州去年的灰霾天数是34天,比2009年大幅度降低60%,与2005年200多天比更是天壤之别。
多重保障机制推动转型升级
从国家到省到市,一系列转型升级的保障、奖励、推进机制为转型升级保驾护航。广东着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自主创新、加快传统产业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等举措,弥补广东经济“短板”,培育和增强经济优势。
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出台了《关于支持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见》。《意见》共5个部分32条,据称是迄今为止国家工商总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改革创新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份文件,其中,赋予了广东很多突破性较大的先行先试政策,以及更多实实在在的惠商惠民政策。
广东在转型升级方面推出一系列保障机制,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确保相关要求落到实处。
政策引领机制。在自主创新方面,出台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省。此外,还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出台《关于优先扶持产业转移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发展的意见》等。
政府主导机制。广东各地政府牵头开展“广货全国行”扩大内销,推动优势传统产业与银行等开展投融资对接,出台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
扶持奖励机制。实施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突破试点,支持300家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和100家龙头企业向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新增12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双转移”工作采取竞争性财政扶持、用地指标奖励等措施。
考核监督机制。广东省委全委会进行专题视察,督促各地各部门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针对“双转移”工作,建立了目标责任考核评价机制,将实行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末位淘汰制度。
来源: 广州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