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局网站公布今年城镇居民医保预计资助资金1.2亿元
根据市卫生局数据,210万农民整个医保费用不到8.2亿元
日前, 记者从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获悉,该局2012年度收支预算为50.2亿元,其中,广州市公务员公费医疗一年花费14亿元, 远远超过广州210万农民医保总额。
50.2 亿资金安排中,公费医疗、新农保政府补助和市人社局工资占资金使用大头。其中2012 年市人社局为全市公务员支出的公费医疗资金为14亿元,占人社局50 亿元预算近3 成。
人社局的预算中,对超过50 万人的广州城镇居民医保也有资助安排,预计资助资金为1.2 亿元。
人社部门的预算编制中并没有农村居民合作医疗的补贴情况。根据广州市卫生局数据,2012年广州210万农民整个医保费用不到8.2亿元,各级财政对农民医保补贴总额为6.15亿元。
实际上,广州农民的新农合,政府补贴力度不到公务员公费医疗费用一半。
广州210万农民的医保费用总和,也才略超广州公务员公费医疗14亿费用的一半。
数据也显示, 广州对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总额, 仅为公费医疗一年花费的52%。
广州市人社局:因公出国出境人均花费万余元
近日,广州市人社局在其官网“信息公开目录”的“财政预决算”一栏,公布了原市劳动保障部门2010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支出情况,“三公”经费支出合计2077.76万元,其中公车支出占大头,为1660.06万元,占79.9%。据悉,此次公开的决算支出情况为原市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19个单位,其中行政单位1个,事业单位18个。
因公出国出境花了100万
公开情况显示,2010年原市劳动保障部门共组织出国境团组11批,局系统54人次参团,分别赴为赴澳门参加2010第六届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竞赛活动、赴德国进行社会医疗与社会保障培训、赴香港大学进行信息化建设交流学习、赴俄罗斯进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等。同时,参加国家人社部、省人社厅、市委组织部等各级单位组织的出国团组16批,共有42人次参团。
数据显示,2010年该部门因公出国境费用支出共计100.10万元,总计出国境人次为96人,人均出国境经费为10427元。
一年买了28辆新车
在该部门2010年的“三公”经费中,公车支出占到了近八成,全年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为1660.06万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费用695.57万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支出964.49万元。
公开的支出情况对公车支出进一步说明,695.57万元的公务用车购置费,主要是公务用车报废更新支出。2010年原市劳动保障部门共购置新车28辆,其中轿车24辆,大巴1辆,面包车3辆。属于报废后更新的14辆,未满编新增购车14辆。
而964.49万元的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支出,主要是公务用车、燃料费、维修维护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等支出。
执法用车使用频率高
公开情况显示,2010年该单位实有车辆149台,其中劳监执法用车11台,技校大巴19台,中巴6台。
对于上千万的公车支出,该公开情况说明:一是局属六所技工学校校区较远、教职工较多,校车需接送教职工上下班和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校巴的运行维护费用较高,每辆费用9万元/年,较大于公务用车费用。
二是原市劳动保障部门存在较多执法用车和社保、医保业务督查用车等,用车频率较一般的公务用车要多,中巴和执法用车每辆约需8万元/年。
广州市质监局:公车运行维护花了1486万
近日,广州市质监局在其官方网站“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栏目的“财政预决算”子栏目中公布了2010年财政拨款开支“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情况。公布数据显示,“三公”经费支出决算合计2019.79万元,分别为因公出国境经费87.88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1582.84万元、公务接待费349.07万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为“大头”,占总支出的78.37%,近八成。
每项因公出国会议都列出
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支出87.88万元,主要是工作人员公务出国境的各项费用支出。里面详细列出了每项因公出国境,包括赴美国参加爱节能减耗培训,赴斯洛文尼亚参加第53届国际计量测试联合会总理事会会议,赴法国、德国考察西欧国家大型游乐设备监考情况,赴阿根廷、巴西、秘鲁考察质量监督工作,赴英国、德国进行计量技术考察,组团赴英国考察技术贸易壁垒等等相关工作。
96万元买了6台新车
而“公车”支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公务用车购置,支出96万元,主要是公务用车报废更新支出。2010年用财政性资金购置车辆6台,为公务车到使用年限按规定报废更新购置。另一部分为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支出1486.84万元,主要是公务用车、燃料费、维修维护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等支出,特别是稽查打假执法巡查车辆的运行费用。
此外,记者发现,广州市质监局近几年的财政预算都在网上公开,“三公”经费公开是第一次,2011年的“三公”经费仍未公布。
来源: 羊城晚报网络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