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修复文化公园水产馆 成遗产保护典范


时间:2012-08-27





  “其有其无:岭南现代建筑作品选展”昨天开幕

  连续一月半市民可看到已消失或已破坏的建筑经典

老照片、建筑旧图以及逼真精致的建筑模型,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岭南现代建筑的精品……昨天,“其有其无:岭南现代建筑作品选展”在中国第一个岭南现代建筑——广州文化公园水产馆开幕,岭南现代建筑保护行动也正式启动,专家与市民呼吁将岭南现代建筑优秀作品列入保护目录,并原貌修复现文化公园水产馆。展览将成弘扬岭南文化发展绿色建筑重要内容

  展览由广东新快报社发起、联合华南理工大学、荔湾区人民政府、广州市建委、广州市设计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珠江外资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瀚景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广州文化公园等单位主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何镜堂、荔湾区委书记唐航浩、区长晏拥军、广州市建委主任侯永铨、广东新快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李宜航、石安海、林兆璋等著名建筑专家及人大代表出席了开幕式。

  荔湾区区长晏拥军在致辞中说:“荔湾区有西关大屋、骑楼街等,为岭南建筑的传承和延续增添了光和热。荔湾区和新快报共同主办这个活动,在于向世界展示岭南建筑的辉煌价值,以及他们带来的极大影响和贡献。在此我也呼吁社会各界,对荔湾区现存岭南建筑更加珍惜和呵护,今后荔湾区将继续支持岭南现代建筑保护。”

  广州市建委主任侯永铨在致辞时承认:“由于种种原因,前些年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岭南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由于缺乏法规保障,部分业界公认的岭南现代建筑作品或被拆除、或被不当改造,弱化了城市的岭南特色。”他表示:“本次展览是规划建设领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大规模开展弘扬岭南文化和发展绿色建筑的工作内容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满怀感情地说:“水产馆是我的恩师夏昌世的作品,也是第一个岭南现代建筑,因为多种原因,水产馆后来多次改建。我们希望能恢复原貌,成为岭南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典范。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唤起大家对这些旷世之作的重视和保护。“

  观众踊跃签名支持修复水产馆

  昨日的展览展出了1950年至2009年的部分岭南现代建筑经典,包括文化公园水产馆、中山医建筑群、华南工学院建筑群、广州体育馆、泮溪酒家、山庄旅舍、东方宾馆、白云宾馆、白天鹅宾馆等。再现了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岭南建筑大师们在建筑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向观众展示他们在现代主义和地方性设计融合、创新上的探索历程,同时揭示其被破坏的现状,引发观众思考。

  “你们做了一件好事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赵伯仁观看展览后,握着“老友”何镜堂的手说。何镜堂表示,“我们正在呼吁修复水产馆,把它建成一个岭南现代建筑的博物馆。”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ADG建筑设计院院长陈雄告诉新快报记者:“今天来之前,我和刚参加完高考的女儿交流这个活动,她很感兴趣。实际上,不只是建筑师,非专业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已经有对岭南建筑的保护意识,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其化为行动。”

  展览还开设了公众参与区,设置了签名和留言板,至昨天中午时止,已有上百个观众签名支持修复文化公园水产馆与保护岭南现代优秀建筑。展览将在文化公园水产馆免费展出至10月10日,之后在各区及大型社区中巡展。

呼吁原貌修复文化公园水产馆

  在开幕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由何镜堂院士等一批建筑专家、人大代表向广州市领导和市民倡议:

  政府主导,彻底普查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建立完整的优秀岭南建筑名录,明确分级分类保护与利用的原则、具体措施与管理细则;注重广州历史街区与优秀历史建筑外观风貌的保护,充分尊重与体现广州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建筑艺术与城市建设成就;尽快启动对被损坏和不当改造优秀建筑的修复重建工作,保存作为广州城市历史文化重要内容的岭南建筑文化珍贵财富。特别建议原貌修复现文化公园内的水产馆原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水产馆。

  位于文化公园中心广场东面的水产馆是中国第一个岭南现代建筑,由著名岭南建筑师夏昌世先生主持设计,始建于1951年10月,是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的展馆之一,后一直保留至今,但经过多次改造,与原来面貌已相去甚远。20世纪50年代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现文化公园上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批现代主义建筑,现在,仅余水产馆、手工业馆、省际馆未被拆除,但也都经过了多次改建。

  保护岭南优秀现代建筑座谈会

  建议:健全法律,规划把关,领导重视,群众监督

  昨日上午,在保护岭南优秀现代建筑座谈会上,建筑界专家与人大代表纷纷发言,就岭南现代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创新达成共识——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规划,领导重视,群众监督是保护好岭南现代建筑以及各时期历史建筑的要求。

  传承传统不能生搬硬套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在主题发言中说,当前建筑设计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如何创新有一个误区:一搞现代建筑马上抄外国的,一讲传统就把传统的符号简单地、生搬硬套到现代建筑上来。创新不能生搬硬套,一个好的作品应该体现地域、文化、时代的结合。

  在广州搞建筑,大的气候环境没变,必须解决通风透气的问题。但是现在的技术不同,要用不同的手段、材料、技术来搞。第一考虑当地的地形气候,解决通风隔热防潮的问题。第二考虑在人文风俗上找依据。

  应建立法规保护好建筑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陈雄在发言中说,保护岭南优秀现代建筑怎么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呢?这就涉及到法规的问题,有了这个法规,作为社会的参与方,就可以对照法规去做,如慕尼黑的历史建筑,使用的功能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建筑本身都没有改变破坏,因为它的变化是有法可依的,使得这些建筑得到了有效保护。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其相应的法规,才能保护这些好的建筑。

  哪些建筑要保护不能动规划要把关

  石安海在总结发言中认为,广州正值提倡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之际,市委、市政府对保护岭南文化提出了紧迫的要求。对于广州两千年保留下来的遗产,具有非常浓郁岭南特色的优秀建筑要保护,没有非常浓郁岭南特色的优秀建筑也要保护。

  他认为,岭南现代建筑保护创新,首先要靠规划,这是最重要的。哪些建筑要保护不能动,哪些可以动,第一个把关的就是规划。很多建筑的破坏都是规划部门批过的。例如广州交易会的西面的立面就改了,是谁批的?广州很多地方要开发,要规划,里面的岭南建筑怎么保护?包括近现代的岭南建筑,甚至21世纪的优秀建筑,也不能随便拆、改。都要靠规划依法保护。

  其次,保护要靠领导重视。领导重视体现在对创造的保护,对建筑师的保护。广州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能有不少优秀建筑产生,也靠领导的重视,好的领导体现在开放思想和对知识的充分尊重,对建筑师创作的充分尊重。

  第三,保护要靠群众,群众的监督对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东山的洋楼建筑要拆,群众提了建议后保护下来了。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