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被喻为“新加坡投资3.0版”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已经上升为中德两国间合作项目的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被称作松山湖国家级高新区“园中园”的东莞台湾高科技园……
打开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版图,在其几何中心,是刚刚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广州南沙新区。在东边,是紧邻香港的深圳前海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往西走,则是与澳门隔水相望的珠海横琴新区。南沙、前海、横琴,就这样以一个类“A”字形的架构,构筑起大珠三角这个世界级城市群的“金三角”。
当前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期、综合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所面临的改革与创新的难度日益加剧。此时,具有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的各种“新区”应运而生。
这六大新平台,或主打“港澳牌”,或突出“粤台合作特色”,或借鉴“新加坡经验”,或引进“德国元素”,不一而足。但不约而同的是,它们均跳出珠三角看珠三角,以前所未有的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力主创新与突破,以高起点、高标准的产业谋划,带动全局,蓄积广东发展的新能量,托起广东发展的新未来。
先行先试
创新政策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广东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外源型经济主导的发展模式,到今天已经步入历史性的深刻变革时期。
当年,广东正是依靠中央所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以几大经济特区为依托,杀出一条血路;现如今,在《珠三角规划纲要》“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指引下,广东再次以几大新平台为“试验田”,摸索积累创新经验,力求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改革的最大收益。
2009年,借建设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契机,粤澳共同争取国务院出台《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同意“分线管理”重大模式创新,赋予横琴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重任。
2010年,在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粤港共同争取国务院出台《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促进广东加快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打造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的跳板。
今年9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南沙新区将建设成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新型城市化典范、现代产业新高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和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再次引爆外界巨大的关注热情。
正如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所指,南沙“并非只是广州的南沙,甚至也不应当只是广东的南沙”,这几大平台的发展与定位,不仅与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唇齿相依,更将为大珠三角甚至全国改革提供未来可供借鉴的样本。
更重要的是,借助这几大粤港澳合作重要平台,广东随之全面推动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营造与港澳趋同的国际化营商环境。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横琴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下放20多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又支持前海落实相当于计划单列市管理权限,下放8项审批管理权,出台3项支持措施;南沙新区也着力探索建设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成功引入国际仲裁中心,率先在全国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试点。
省港澳办主任廖京山指出,前海、南沙、横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在营商环境建设、体制机制创新、行政审批改革方面的有力探索,不仅为推动港澳与内地全面合作积累了经验,也将为广东更大范围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对接与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指出,广东通过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努力打造承接重大项目建设的重大平台,如中新知识城、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等,将制造和研发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了广东创新和研发能力,促进了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必将有力地推动广东产业转型升级。
国际视野
高起点谋划布局引领产业发展
事实上,对于这几大新平台而言,它们所肩负的,并非只是率先改革的使命而已。它们更应当承担的,是大珠三角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火车头重任,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通过率先参与未来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全球分工,引领本地区的发展。
而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显然难以完成这一使命,也因此,更高起点的招商引资成为这几大新平台实现转型升级、追赶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要形式。
广东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轮招商引资,不能再重复以往的“小打小闹”,而应该是高起点、高标准的产业谋划,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广东竞争优势,引入真正促进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项目,发展现代服务业等能够代表世界发展方向的中高端产业。这种尝试所引进的,不仅是产业项目,更是先进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服务体系。
走进东莞台湾高科技园,但见绿树成荫,道路宽敞,每一条街道都是用台湾的城市名来命名。就在新竹路旁,一栋建筑面积约7.7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已然渐成规模,这就是已经有近10家企业意欲入驻的台科产业园项目一期。
自2010年11月21日开园以来,东莞台湾高科技园瞄准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缺失的高端核心环节,结合台湾产业优势,大力发展IC设计产业。总投资113亿元的联胜科技项目今年将投产,全面达产后年产值有望突破100亿元。
在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20万平方米的中德高技术产业服务中心将于年底动工,而首期引进的九大科技、金融、企业总部服务业项目,总投资额约150亿元。委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开展的“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发展总体规划”,目标直指“未来30年中国产业发展模式”。
作为广州推动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引擎——中新广州知识城,目前累计已与74个高端项目达成投资合作意向,投资总额370亿元,并有5个项目动工建设,其雄心,是建设一个堪与美国硅谷媲美的世界级科技园区。
在横琴新区,以“经济能够参与全球经济中高端的竞争”为目标,引进了总投资1200多亿元的23个重点项目落户建设,正在洽谈的73个高端产业项目总投资更是超过1600亿元。
深圳前海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等高端项目,联合香港面向全球开展投资推广活动,签约金额达2200亿元,目前共储备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等重大项目197个……
这也正是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所建议的,要通过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切入珠三角现行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重构产业链条,推动珠三角从全球加工贸易生产者向全球资源整合配置者转变。
城市提质
蓄积广东未来发展新能量
伴随着环太平洋西岸经济带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作为该区域内产业分工重要功能节点的珠三角制造业基地,开始加速向现代化世界级城市群的转型。这种情况下,每一个新平台,同时也是新城、新区,成为城市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带动珠三角各市功能定位的对接和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用3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许多发达国家用更长时间才走完的城市化历程。截至“十一五”期末,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66.2%,居全国各省市前列;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率更超过80%,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但与国外先进城市相比,我省城市化发展仍存在城市建设“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城市管理水平较低等一些突出问题。
粗放型的传统城市化模式难以为继,广东迫切需要走出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此时,六大平台通过“科学规划,从容建设”,恰好可以提供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市化、高端化的示范,同时也成为通过城市提质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指出,广东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产业升级紧密联系。在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时,既要考虑到原有城区,又要考虑规划新区,让城市和产业对接,环环相扣,在放大基础设施作用的同时,提升城市化水平。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也表示,如果说发端于30多年前的珠三角第一次创业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那么,如今在产业转型升级为首要任务的二次创业,则更强调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齐头并进。
这种同步推进,其本质,实际上是发展的战略空间问题。六大平台的开发首先是其所在城市本身的扩容提质;其次为粤港澳乃至广东与新加坡、德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战略合作的空间;再者,还将成为珠三角开辟经济转型的新平台、打造城市升级的新天地、调整人口布局的新区域、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示范。
归根结底,这种探索,还承载着引领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带动广东走向世界的时代使命。
赶在“十二五”这个广东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广东对区域发展重大平台做好了提前谋划,围绕六大平台各自不同的定位,“科学规划,从容建设”,以世界级眼光谋划布局产业发展,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配套要素,先行先试各项政策创新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通过发挥六大平台未来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城市提质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的作用,蓄积起广东发展的新能量,托起广东发展的新未来。
来源:南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