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汉中心传出消息:11月7日,最后一个展会结束;11月14日,正式拆卸会展中心未来可能建30层商业大厦;据工作人员透露,11层的锦汉大楼明年也有可能拆除 锦汉中心是广州市高质量、专业型、公共性和消费型展览会的理想举办场所,该中心占地25000平方米,设有3个展馆。其中主展馆2号馆共分3层,展馆面积23000平方米。
锦汉中心坐落的流花路是广州市最重要的地理坐标之一,因为它旁边的交易会(旧址、流花展馆)和对面的两家第一批五星级酒店都是全中国的时代地标。
“锦汉中心”四个字在2001年后的10年出现频率很高,除了举办重要的展览外,最多见于公交系统上。地铁越秀公园站就有两个出口分置于锦汉中心旁边,而旁边的公交车站大多在越秀公园后括弧标明锦汉中心;而至于很多外县大巴、专线楼盘车、省港直通车、机场链接大巴等等大部分停靠在这个片区,“去哪里?”“到锦汉。”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广州最重要的两个临时建筑,一个是海心沙亚运开幕式看台,一个便是原广州体育馆所在地的广州锦汉展览中心(下称“锦汉中心”)。继海心沙免收费后,锦汉中心也传出新消息,这个临时的钢结构大展馆将在下月中旬永别广州市民。现场消息称,11月7日最后一个展会撤场,11月14日开始拆卸。原地将拔起30层的商业楼宇。
11月7日最后的展会
“锦汉展览中心只剩下最后3场展会,广州金秋时尚购物节是最后一个!”某展会的卖点居然是锦汉中心的谢幕之作。
报料人陈先生表示,锦汉展览中心将于今年11月份中旬开始停用,原址或将建成商业建筑,具体是商业广场还是写字楼,还待消息进一步确认。目前,锦汉展览中心的部分员工都已经离职。
确实,记者从锦汉展览中心官方网站上查询到,目前最后一档的展会只排到了11月7日,之后的档期就不再有任何记录。据悉,其中2012年广州金秋时尚购物节和第三十二届全国摩托车及配件展示交易会,将是在这里举行的最后一场重要活动。
记者随后来到锦汉中心的现场,周边各个方面其实也多少收到了点风声,“有听说,但不知道准确是什么时候。”中国大酒店和东方宾馆,靠近流花路路面的一列商铺档主这样说。但在锦汉中心的展场区域,刚刚结束的是一个书画秋季拍卖会。虽然天色已暗但一楼展览大厅内仍有相当多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布展工作,场外不时有工人将各种展品及材料从货车内运入展厅。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正在为明天金秋时尚购物节做准备。记者看到下半年中心展览计划牌上公布,今年余下的展览还有三场,最后的一场展览为“第三十二届全国摩托车及配件展示交易会”(11月5日-7日)。
有消息证实下月撤场
记者致电有关的管理部门了解情况,越秀区流花工商所方面表示,锦汉展览馆的各种交易活动将于本月底基本结束,现有钢结构展馆将拆除重建,具体事项由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专业市场分局负责。而属地管理的街道方面也证实了消息,流花街方面证实,锦汉展览馆的确将于年底前结业,转作其它用途。该负责人还补充,虽然前两年也盛传展览馆拆除的消息却没有下文,但此次拆除并非“流料”。
锦汉中心不愿透露姓名的保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确实是已经开始了撤离的准备。“11月7日,最后一场展会结束后,中心将会封闭。到11月14日就会开始拆除。”同时,该名工作人员还透露,在钢架结构的锦汉中心西侧,11层高的中心办公楼——锦汉大楼也有可能于明年拆除,整个地块将建成15-30层高商业大厦,其负一层和地面层将是商场区域。
但记者在锦汉中心管理处遇冷。位于锦汉大楼10楼,广州锦汉展览中心的管理方,广州东泰骏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值班人员面对记者的采访三缄其口。负责人陆小姐称,“你没有预约,我们不接受采访”,既不否认也不承认。
“省港通”或迁移
目前始发站位于锦汉展览馆内的“省港通快线”班车是很多老广前往香港的一个固定选择。每天从早上6:40开始广州-香港来回各有13班次车辆,此次拆除或对此造成影响。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驻站工作人员说,该站点将随着展览馆的拆除移走,但具体方案仍未获知。他还透露,同样在使用锦汉中心小广场空地的机场快线大巴,其在锦汉展览馆停靠点(途径站)也将取消,直接停靠终点站东方宾馆。
锦汉会展中心几个重要时间表
1957年10月
锦汉中心前身就是非常出名的广州体育馆所在地。体育馆49.8米的钢筋混凝土大屋架当时属国内之最,它参考了苏联的经验,是广州建筑史上的重要建筑。其规模在当时仅次于北京体育馆。
2001年5月18日
广州体育馆所在地成功实现“中国第一爆”。广州体育馆拆除后建成锦汉展览中心。
2002年10月
广州锦汉展览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每年在此举办的专业展会及各类型的品牌推广活动接近60场。
2010年
广州锦汉展馆新增室外停车位72个,周围卸货区域直达展馆各门口,不受高度限制,满足不同规模展会物流需求。
2012年
网传广州锦汉展览中心或将于今年11月14日拆除,原址将建成商业建筑,具体是商业广场还是写字楼,还待消息进一步确认。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