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广州市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方案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其中提出多项创新性很强的土地管理试点举措,比如南沙新区将开展围填海造地,具体举措将于明年年中出台。专家认为,填海将是南沙重要土地来源,却不能急功近利,可能是一项长达30-50 年的工程。也有专家担忧,珠三角城市大规模的填海造地会改变地形地貌,使得“珠江湾变成小水沟”。
面积“扩容”曾三级跳
目前拥有的土地优势在珠三角地区首屈一指
填海造地尽管没有改变南沙新区的规划面积, 但无疑让建设用地实现了升级。回顾南沙新区的蜕变,人们不难发现,昔日的一片滩涂正是通过步步扩容变身为如今的国家级新区的。记者检索发现,南沙面积扩容曾实现“三级跳”。
1987 年底, 霍英东正式提出了大力开发、建设南沙的设想,并得到香港一些华资财团和驻港中资机构有识之士的支持。上世纪90 年代初,霍英东投资南沙东部22 平方公里土地。在霍英东的构思中,南沙将成为一座人口36 万、工业产值过百亿的现代化海滨新城。1993 年5月12 日,经国务院批准,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面积为9.9 平方公里。2004 年3 月10 日,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同意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大规划范围, 面积增加17.7 平方公里,开发区总面积为27.6平方公里。
2005 年,广州行政区划调整,南沙区成为独立行政区, 面积为527.65 平方公里, 其中陆域面积339.5 平方公里, 成为“南拓”龙头。
随着本月《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的公布,南沙新区再度扩容,确定其规划范围为沙湾水道以南沙,总面积803 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570 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33 平方公里。如今,面积786 平方公里的番禺区,再次划出其现有面积的1/3,即将总面积达256.21 平方公里的大岗、东涌、榄核三镇划归南沙区,一批优质资源随之“易主”,包括大岗的中船基地、东涌的广深港高铁枢纽以及榄核镇的冼星海故乡这张亮丽名片。
实现扩容三级跳的南沙新区, 拥有的土地优势在目前的珠三角地区首屈一指, 这显然是将其打造成“世界一流湾区”和“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重要基础。
填海造地并非始于今日
目前辖区内四分之一是海域,实际建设用地约300平方公里
事实上, 南沙的填海造地一直没有停止过。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胡刚认为, 南沙以及番禺的部分土地都是由于珠江出海口长期冲刷形成,“几千年来, 珠江将珠三角的大量泥土冲刷到此,形成土地和滩涂,后经夯实才作为建设之用。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南沙填海造地的历史一直在延续。”
2003 年的广州市“两会”上,市政园林局在回复刘莲香等15 名市人大代表的建议时透露,已投入运行的大坦沙一、二期及猎德一期污水处理厂总规模55 万吨/ 日,每天所产生的260 吨的污泥经脱水后,用船运至番禺和南沙填海造地。
广州市政府此次通过的《意见》提出,在南沙新区探索创新围填海造地管理的模式和机制,依法科学开展围填海造地。完善围填海造地用于经营性项目的供地政策,处理好用海与用地管理之间的衔接, 有效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意见》还要求明年年中完成这一项工作。
有网友评论称, 南沙新区刚刚补充了大岗、榄核、东涌三个镇的大面积土地,面积居于广州十二区市之首, 目前甚至颇有地广人稀之感。建设用地空间令人艳羡,为何还要紧锣密鼓地计划填海造地?
胡刚说,南沙803 平方公里面积中有四分之一是海域面积,按照规划,除了南沙湿地生态保护用地、黄山鲁森林公园用地和区域内密集的河道, 实际上的建设用地就是300 平方公里左右。广州现在就制定完善填海造地的政策, 有利于及时向国家争取政策倾斜,是未雨绸缪之举。
“南沙填海造地某种意义上可以缓解广州总体建设用地指标困境。”广州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彭澎透露,广州目前总的建设用地指标可谓捉襟见肘,南沙可以通过填海造地, 用于置换其他城区的土地指标。
人造地块不宜高强度开发
宜用于港口物流和厂房建设,高楼大厦则不适合
“对于珠三角这样人地矛盾突出的地区, 大规模的填海造地有其必要性。目前广深的城市人均用地面积大概只有0.2 亩, 远低于联合国人均用地标准。” 省地质调查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室主任支兵发说,“现在的问题是怎么科学地填海, 怎样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那么, 南沙233 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中有多少适合用于填海造地? 彭澎认为, 全部用尽是不可取的, 也与南沙新区的定位不符。“要根据需要进行填海造地。” 彭澎说, 也就是要根据产业性质和实际需要进行, 而且, 这样得到的土地并不适于高强度开发, 宜用于港口物流和厂房建设, 高楼大厦则不适合。
“填海造地一定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 胡刚介绍说, 杭州湾大桥就是通过填海造地建设起来的, 但它经过了多重论证, 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胡刚说, 填海造地最忌讳没有顺应自然规律, 盲目向海洋索取土地, “以前我们就曾吃过这样的亏,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重演”。他分析说, 河流冲刷下的海湾, 一般会形成一边河岸淤泥堆积, 一边海床则被冲刷得更深, 南沙则属于这样的地理情况, 所以拥有十多公里长的优质深水港。如果在围海造地的过程中, 没有顺势而为, 将深海床用于填海造地, 不但浪费了宝贵的港口资源, 还有可能造成填埋的土地成为不适合建设的软土。
据了解, 珠三角出海口除了南沙, 目前东莞、惠州和深圳都在进行填海造地项目, 胡刚对此则表示忧虑: “如果盲目填海造地, 珠江湾很快就会变成水沟了!” 他说, 南沙新区定位优质生活圈就是意味着要对开发进行限制, 下好填海造地这步棋。
按需填海是个长期工程
应该把填海造地作为一个长期过程,用30—50年,根据需要进行填海
随着国家级新区规划的批复,南沙从一片滩涂成为一片热土。不少环保人士担忧, 南沙新区的生态环境是否会同样沦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而填海造地则再次把海洋生态的保护摆到了台面上。
有观点认为, 填海带来的生态影响不容忽视, 但填海用地带来的规划整合难度小, 规划控制执行力强, 很容易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规划建设。究竟填海会否带来生态灾难呢? 又如何才能把对海洋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
胡刚认为, 中国不少地方在一些江河出海口进行填海造地都有过成功经验, 完全可以有效控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像华东的海河大桥建设涉及填海项目, 特别组织了一个实验室, 通过模拟实验, 并细致论证后才进行。
胡刚认为, 南沙新区填海造地可以借鉴香港经验, 香港此前的大屿山填海项目和迪斯尼填海项目都是有计划的, 填海的节奏也进行得非常缓慢。南沙大开发一早就确定了“科学规划, 从容开发” 的总基调, 因此更应该把填海造地作为一个长期过程, 科学规划, 用30—50年的时间, 根据项目需要进行填埋。
来源:羊城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